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色列奖得主沙尔夫斯坦,审视不同时空下的不道德政治实践,叩问棘手而残酷的人性与社会现实。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

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真实”“公正”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非道德的专制政治能走多远?
  • 引言
  • 第一部分 描述马基雅维利主义
  • 第一章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介绍
  • 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法家
  • 历史背景
  • 对传统意义上的“过去”做出的若干解读
  • 商鞅:法家的早期代表
  • 荀子:法家的儒家导师
  • 韩非:法家的哲学家
  • 法家的典范:李斯
  • 评价与反思
  • 第三章 古代印度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政治科学
  • 历史背景
  • 印度人眼中的政府起源
  • 鱼类法则以及君主的愤世嫉俗
  • 正义的王权身份或现实的王权身份——“法”或“利”
  • 考底利耶有关惩罚与怀疑的科学
  •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戏剧和预言
  •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 历史背景
  • 人类社会起源的诸多观点
  • 命运女神(Fortuna)与脾气(Umori)
  • 马基雅维利和他的两部伟大著作
  • 人性本恶
  • 武力与骗术,狮子与狐狸
  • 马基雅维利的马基雅维利式朋友
  • 马基雅维利思想在文学与哲学上的体现
  • 第五章 马基雅维利主义无处不在?
  • 马基雅维利式的关系可能普遍存在
  • 具有攻击性和反对攻击性的酋邦
  • 暴力的无国家社群
  • 反对暴力的无国家社群
  • 其他部落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 “骗子”及其他部落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 一则有关不知感恩的故事与一则有关野心膨胀的故事
  • 行为学上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灵长目动物
  • 第二部分 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
  • 第六章 道德的抽象观念与人类现实
  • 第七章 非乌托邦式的观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本书与其说是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论著,不如说是对现实非道德主义的学习笔记。这本书夹杂了跨文化比较、人类学研究和蒙田式的思想随笔。在结尾处作者直接写出了自己全书的十一条结论,足见这本书结构散乱。书后的十一条论断在我理解起来是这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人类行为的正常结果;社会美德可以对冲马基雅维利主义,但不能反驳它。社会道德并不是天则,而是人、社群与社会交流冲突的规律总结,会经常变化;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论述与实践有一种反相关关系: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提出者们往往不拥有权力,权力者反而会粉饰自己的马基雅维利色彩;人对于个人(集体)领导有一种天然好感。只有当人对于领导的认可降低到一定程度,同时违背现有道德律令的收益大过成本时,人才会实行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权力者是现实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会传导到他们的下层,他们必须满足和正视其他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需求;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往往是主动或被动的理想主义者。因为赤裸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团结不同群体的力量。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一旦变成既定规则,基于利用规则的新马基雅维利实践就会重生;(作者认为的中国)历史证明马基雅维利在现实场景中是能够大范围、长期有效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于人类非道德面的剖析深刻。然而因为他们基于利己立场的自恋和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们在实践中往往会背离原教旨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原则。哲学可以论证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漏洞,但不能直接干预现实的逻辑。暴力和欺骗在政治中将不会消失。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 “斗争哲学”,当社会面临大危机时,人们会处于集体生存的需要压抑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破坏性实践。新的规则虽然也会催生新的马基雅维利实践,但历史并不是机械重读的平面循环,而是却有渐进的螺旋上升。本书将法家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化为一谈。对此,刘勃老师在他的专栏里对二者的异同有所分析,可作一补充。这本书各种意义上阅读体验并不算好。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