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3千字
                       字数
                        2016-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人犯罪,全世界都是同谋!谁有权利宽恕凶手?人道主义能否强人性所难?死刑存废,以谁之名?死刑公诉检察官:每个死刑犯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编者的话
 - 再版序
 - 写在前面
 - 64岁的死刑犯——死刑剥夺人最后的尊严
 -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 “我只有采取这种办法”
 - 期待可能性
 -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 “妈妈天天要我骂奶奶”
 - 过于谨慎的起诉
 - “严惩凶手”
 - 婆媳对庭
 - 法庭辩论不是一场拳击赛
 - 被告人的血泪控诉
 - 一份重要的证据
 - 迟到的会议纪要
 - 双重残疾人的人生困境
 - 慎重的二审
 - 最后三点请求
 - 让死刑犯带着感激上路
 - 死刑执行何日走向文明
 - 泪眼模糊的庭长
 - 对法学教育的反思
 - 对照让·博尔泰案
 - 21岁的死刑犯——死刑断送一切挽救的可能
 - 大学招待所里的男尸
 - “因为我太爱他了”
 - 8包“毒鼠强”
 - 一个无望的电话
 - 双方同学的反映
 - 不负责任的媒体
 - 突改口供
 - 要她偿命
 - 三封家信
 - 当庭提出上诉
 - 留下一封遗书
 - 辅导员在哪里
 - 她还是个孩子
 - 抢劫2100元的死刑犯——死刑滥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治安
 - 独特的抢劫犯
 - 戒毒却不能重生
 - 最牵挂的人
 - “我想我妈妈”
 - 一个重刑主义者
 - 司者仁心
 - 死刑的最低限度标准
 - 带着一张照片上刑场
 - 刑场上的叩拜
 - 死刑最泛滥的罪名
 - “严打”之痛
 - 滥杀无辜——死刑制造更大的罪恶
 - “11·11”
 - “打劫!趴下!”
 - 六个“70后”
 - “两劳”人员
 - “反正活得也没意思”
 - “已经开了杀戒”
 - “我想看看天底下有没有报应”
 - 感觉第二天就会被抓
 - 正义必胜
 - 堪称伟大的审判
 - 电视直播庭审
 - “我自愿捐献器官”
 - “给我孤儿寡母一条活路”
 - “你们有时间来送送我”
 - 人性泯灭?
 - 专家访谈
 - 民愤杀人
 - 撕裂更多幸福——死刑掩盖了国家责任的缺席
 - “我要掐死你”
 - 15元现金和一件灯芯绒上衣
 - “生活逼迫走上这条路”
 - “是不是我害了爸爸?”
 - 又是一件灯芯绒上衣
 - 谁为死刑犯辩护
 - “当时一念之差”
 - “为了养活家人”
 - “把毛线、大衣拿回去”
 - 帕特里克·亨利绑架杀人案
 - 丧父之痛
 - 社会在哪里
 - 被害人“塑造”的犯罪——死刑成为司法妥协的恶果
 - 饱受欺凌的外地鱼贩
 - 举刀前思忖再三
 - 以运煤气为生
 - 不再一笔带过
 - “亲耳听到他的判决”
 - “我选择了错误的做法”
 - 当庭建议死缓
 - “这是我的权力”
 - 庭长的电话
 -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 “不想惊动家里”
 - “刑事伙伴”
 - 死刑的社会效果
 - 两命抵一命——死刑让悲剧更加悲剧
 - 大学教师被杀
 - “脑浆都敲出来了”
 - 洗劫一空
 - 电视采访
 - 准备在十月份结婚
 -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 两位母亲的泪水
 - 丧尽天良?
 - 两被告人同获死刑
 - 两块护身符
 - “一命抵一命”的审判困局
 - “相对错杀” ——死刑种下仇恨司法的种子
 - 九年前突发的血案
 - 九年后收集的证据
 -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 十年不解之仇
 - “我不甘心”
 - 我的辩护
 - “我一直弃恶从善”
 - “要求快点杀掉”
 - “黎明就要来临”
 - 艰难的判决
 - “犯罪情节恶劣”
 - “让孩子学法律”
 - 死刑犯的子女
 - 相对错杀
 - 死刑的不可逆转性
 - 死只是一种解脱——死刑无法根除病变
 - 骇人听闻的灭门案
 - 最后的纠缠
 - 血腥屠杀
 - “只求尽快处决我”
 - 杀人日记
 - “好好照顾儿子”
 - 院长亲任审判长
 - 法官递给他一支烟
 - “为了让杨慧莹难过”
 - 拒绝苏醒的灵魂
 - 关于认罪与悔罪的辩论
 - 死不悔改?
 - 双方均拒绝调解
 - 最后的谈话
 - 杀一不能儆百
 - 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 激情杀人——死刑没有应有的威慑力
 - “我杀了人”
 - “等一下叫你哭不出来”
 - “我不想杀你”
 - “一气之下”
 - “我脑子一片空白”
 - 讨价还价
 - “赔偿后有保命机会”
 -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 “天下哪有后悔药吃”
 - 死刑犯的器官
 - 又见一个“李小毛”
 - 激情杀人应区别对待
 - 破解死刑的密码
 - 死刑密码之一: 生命权利本位是废除死刑的根本理由
 - 死刑密码之二: 死刑的威慑力是个无法证明的神话
 - 死刑密码之三: “杀人偿命”是死刑存在的思想根源
 - 死刑密码之四: 致罪系统是死刑犯罪的社会根源
 - 破解死刑密码之一: 倡导人性的宽容是实现废除死刑的根本途径
 - 破解死刑密码之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助推器
 - 破解死刑密码之三: 废除死缓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当务之急
 - 破解死刑密码之四: 设置终身监禁刑是废除死刑的最大保障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