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陈瑞华教授十年潜心力作,权威阐释刑事辩护的中国理念。

内容简介

陈瑞华教授近年来专注于刑事辩护的专题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极大反响。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结合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刑事辩护的理念》适合全国广大的律师读者阅读,也适合刑诉法领域老师和学生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刑事辩护的理论挑战
  • 一、刑事辩护的旧理论与新问题
  • 二、刑事辩护的双重意义
  • 三、程序性辩护和量刑辩护的兴起
  • 四、辩护权的诉权性质
  • 五、辩护权的权利主体
  • 六、辩护制度发展的理念支撑
  • 第二章 刑事辩护的基本形态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刑事辩护的“五形态分类法”
  • 三、审判前的辩护形态
  • 四、“五形态分类法”的局限性
  • 五、辩护形态分类理论的完善
  • 第三章 独立辩护人理论
  • 一、独立辩护人理论的提出
  • 二、德国的“独立司法机关”理论
  • 三、中国的独立辩护人理论
  • 四、对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
  • 五、律师独立辩护的限度
  • 六、以委托人授权和信任为基础的独立辩护
  • 第四章 有效辩护理论
  • 一、有效辩护问题的提出
  • 二、美国的无效辩护制度
  • 三、美国无效辩护制度的理论贡献
  • 四、中国的有效辩护制度
  • 五、我国引入无效辩护制度的可能性
  • 六、有效辩护视野下的辩护制度
  • 第五章 辩护律师的忠诚义务
  • 一、辩护律师职业伦理的难题
  • 二、忠诚义务的多重含义
  • 三、忠诚义务的基本依据
  • 四、忠诚义务的边界
  • 五、忠诚义务的实现
  • 第六章 刑事诉讼中的量刑辩护
  • 一、量刑辩护的出现
  • 二、量刑辩护的性质
  • 三、量刑辩护的独特方式
  • 四、既存情节与后发情节
  • 五、认真地对待量刑辩护
  • 第七章 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辩护(上)
  • 一、程序性辩护的出现
  • 二、程序性辩护的性质
  • 三、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
  • 四、程序性辩护的目的
  • 五、程序性辩护的两种模式
  • 第八章 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辩护(下)——以申请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为切入的分析
  • 一、律师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难题
  • 二、案例的引入
  • 三、程序性辩护的独特方式
  • 四、程序性辩护的制度困境
  • 五、律师界对程序性辩护的探索
  • 六、制度夹缝中的程序性辩护
  • 第九章 审判前程序中辩护权的救济问题
  • 一、辩护权救济问题的提出
  • 二、2013年以后的“会见难”问题
  • 三、通过行政诉讼的司法救济?
  • 四、向谁辩护,谁来倾听?
  • 五、侦查程序的可诉性问题
  • 第十章 被告人的自主性辩护权——以“被告人会见权”问题为切入的分析
  • 一、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问题的提出
  • 二、“会见权”的重新定位
  • 三、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的提出
  • 四、确立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的正当性
  • 五、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的实现
  • 六、作为辩护权行使者的被告人
  • 第十一章 被告人的阅卷权
  • 一、从律师阅卷权到被告人阅卷权
  • 二、被告人行使阅卷权的正当性
  • 三、被告人行使阅卷权的消极后果
  • 四、被告人的双重诉讼角色与阅卷权
  • 五、解决被告人阅卷权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十二章 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三种模式
  • 一、律师调查取证的难题
  • 二、自行调查模式
  • 三、申请调查模式
  • 四、委托调查模式
  • 五、律师调查取证的发展方向
  • 第十三章 辩护权影响裁判权的三种模式
  • 一、辩护律师说服法官的难题
  • 二、诉权控制模式
  • 三、裁判权控制模式
  • 四、诉权影响裁判权的模式
  • 五、辩护权实现的最低程序保障
  • 六、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