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立足于李泽厚先生的观点,认为西方是两个世界,中国是一个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项目”的成果。本书认为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自由的历史理念,体现出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本书深入考察了这一持续数千年的哲学传统,梳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的精神内核,认为这一西方特有哲学传统在马克思的历史-实践哲学中得到了根本的革命性的变革。本书分为“导论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第一章 理性、自由与普遍法治康德历史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最高目标”、“第二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上)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三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下)黑格尔历史哲学”、“第四章 实践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自由马克思历史理念”、“第五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与世界历史(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余论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张力”几部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出版说明
  • 导论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历史理念的一种考察
  • 引子 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
  • 一 奠基与确立:传统之追溯
  • 1.本原—数—逻各斯—存在—努斯—普遍定义:两个世界的形成史
  • 2.用理念拯救现象: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之哲学传统的最终确立
  • 3.黑格尔、策勒尔、里克曼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 4.西塞罗:两种法律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
  • 二 传统与重塑:两个世界的独特的神学形态
  • 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的对立和斗争史
  • 2.托马斯:永恒法与人间法律之间的张力结构
  • 3.哲学与信仰:两种伟大传统的融和、再造和重生
  • 三 启蒙与成果:人的自由与制度设计
  • 1.文艺复兴:开启现代世界的序幕
  • 2.宗教改革:自由精神成为现实世界的普遍原则
  • 3.启蒙哲学:理性自由的原则与新的社会制度的设计
  • 四 理念与历史:理性、自由、普遍法治与现代国家
  • 1.理性与自由:建立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
  • 2.康德: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高任务
  • 3.黑格尔:理性与热情交织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
  • 4.两个世界的现代形态:理念与现实的调解和统一
  • 五 实践批判:阶级对立、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
  • 1.实践批判:现实世界的根本性变革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理论
  • 2.两个世界的根本变革: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及其扬弃
  • 六 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张力:关于马克思批判—实践哲学的一个反思
  • 1.成就与问题: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历史命运的一个考察
  • 2.市场、法治与自由:社会主义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 第一章 理性、自由与普遍法治 ——康德历史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最高目标
  • 一 理性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 1.为知识奠基、为自由论证:康德哲学的基本使命
  • 2.“先天综合判断”:“哥白尼式的革命”
  • 3.人为自己立法:普遍的道德律令与人的自由
  • 4.目的论:现象与本体之两个世界的张力与统一
  • 二 历史理念:大自然、理性与自由
  • 1.自由与必然: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康德的历史哲学
  • 2.大自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 3.大自然发展人类秉赋的手段和途径: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 三 自由之实现:普遍法治、世界历史与永久和平
  • 1.大自然迫使人类解决的最大问题: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 2.人类的永久和平:国内公民制度与世界公民制度的统一
  • 3.联合国与WTO:康德历史理念的一个证明
  • 四 康德历史哲学:意义与问题
  • 1.启示
  • 2.问题
  • 第二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上) ——黑格尔历史哲学: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非理性的动力结构
  • 一 两个世界的历史理念与理性自由的哲学主题
  • 二 世界历史的主宰与动力:理性—非理性的动力结构
  • 1.理性统治着世界,也统治着世界历史
  • 2.理性与热情:理性—非理性的内在张力作为世界历史的动力结构
  • 三 世界精神的本质和实现:理性、自由、国家与世界历史
  • 1.精神的本质在于自由:理解世界历史的根本视角
  • 2.自由的发展与理性的狡计:历史辩证法的独特表达方式
  • 3.“地上的精神”:“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
  • 第三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下) ——黑格尔历史哲学:自由、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
  • 一 自由与自然:历史的地理基础
  • 1.世界精神与民族精神:世界历史展开的自然地理基础
  • 2.新世界与旧世界:欧洲历史在美、澳两洲的延伸和开拓
  • 3.北美与南美:地理环境的差异与不同的文明形态
  • 4.亚美利加洲:“明日的国土”与世界历史的使命
  • 5.旧世界:作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三个部分
  • 二 自由、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行程
  • 1.自由精神、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精神
  • 2.自由精神的进展:世界历史的三个阶段、四种形态
  • 3.新纪元的欢欣:“神圣的东西”与“世界”和解的首次完成
  • 三 无主观性自由的实体性原则:黑格尔论中国社会
  • 1.不知道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中国还处在“世界历史的局外”
  • 2.“家庭的精神”与“帝国的政治”:终古不变的宪法的精神
  • 3.家长政治的法制:道德立足点的主观性的抹煞与法律责任问题
  • 4.性格、道德与宗教:不存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内在张力
  • 5.科学:经验的性质与实用的特征
  • 第四章 用理念建筑现实:现代原则的自觉与历史哲学的使命 ——意义与挑战:黑格尔历史哲学命运的一个再考察
  •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启示和意义
  • 1.理性:考察世界历史的核心概念和解释框架
  • 2.用自由的精神和原则审察历史
  • 3.现代国家作为市民社会的真理
  • 4.用理念建筑现实:理念与现实和解的历史哲学的逻辑
  • 二 问题与挑战: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
  • 1.黑格尔历史—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 2.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
  • 3.实践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 4.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哲学
  • 5.原子个人主义:波普尔对黑格尔整体主义的批判
  • 第五章 实践批判(上):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自由 ——马克思历史理论:个体自由与阶级自由、人类解放的内在张力
  • 一 实践批判: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
  • 1.追寻阶级自由的实践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刻的内在紧张
  • 2.批判的实践哲学:自由个性的理念与改变现存世界的巨大张力
  • 二 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消除与人的自由的复归
  • 1.马克思思想的青春序曲:追求个人自身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 2.宗教批判与法哲学批判:两个世界的根本颠倒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3.两个世界的内在紧张、对峙与解决:异化劳动的克服与人性的复归
  • 三 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与个人自由
  • 1.人、实践与历史:一种全新历史观的曙光
  • 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共产主义与个人自由
  • 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维度:个体的自由与整体的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
  • 1.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一
  • 2.“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个人自由: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二
  • 3.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资本论》的历史命运及其反思
  • 五 个体与社会: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问题的反思
  • 1.实践哲学的深层动机:个体自由是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出发点落脚点
  • 2.个人与社会之良性互动: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辩证法
  • 3.社会变革与观念变革: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未来
  • 第六章 实践批判(下):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与超越 ——马克思历史—政治—资本哲学的一个考察
  • 一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及其超越
  • 1.新闻检查制度辩论:普遍自由与特殊自由的紧张、矛盾和对立
  • 2.林木盗窃法辩论:法律的普遍性形式与特殊利益的冲突
  • 3.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人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分裂
  • 4.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的矛盾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二 虚幻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对立
  • 1.虚幻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的分裂: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 2.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现存制度的解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确立
  • 3.马克思历史理论:包涵多重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
  • 三 资本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 1.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矛盾及其解决:资本内在限制的克服与自由个性的确立
  • 2.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特定的矛盾形态: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的对立及其超越
  • 3.走向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真正统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性飞跃
  • 第七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上)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开辟、矛盾与未来
  • 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迁
  • 1.摆脱“地域的和政治的偏见”:“现代之子”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
  • 2.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 3.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文学
  • 二 市场法则与资本逻辑:现代世界的发展原则和动力机制
  • 1.世界历史开启的先决条件:简单的交换价值发展为发达的交换价值,货币共同体与雇佣劳动的诞生
  • 2.货币转化为资本:自由工人与资本的产生“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 3.开启世界历史的又一先决条件: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的产生
  • 4.创造剩余劳动和自由时间: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和文明因素
  • 5.克服自然崇拜、克服地方性的发展、克服民族的界限和偏见:“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
  • 6.资本的历史命运与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
  • 第八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与印度个案
  • 一 殖民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关注东方社会原因的一个考察
  • 二 “唤醒”与“革命”: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后果
  •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考察近现代中国变革之谜的解释框架
  • 2.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现代工商文明与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
  • 3.历史与伦理的冲突:“自私自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的对抗
  • 4.“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英国的“极端不义的战争”
  • 5.“唤醒”与“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共和国”
  • 附记:中国何时进入市民社会?与韩立新先生的一个商榷
  • 三 “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
  • 1.村社制度与种姓制度:印度社会的一般状况和基本结构
  • 2.“亚洲式社会”的“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
  • 3.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历史观点”与“人的感情”的内在冲突
  • 4.“资本的绝对统治”:“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
  • 余论 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紧张、对峙与统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世界社会主义史的一个考察
  • 一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多重的内在紧张:社会主义史的一个解释
  • 1.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理解和批判现实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
  • 2.资本概念的三个维度: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
  • 3.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抽象对立和绝对对峙:社会主义史的一个分析
  • 二 社会革命的新纪元: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
  • 1.列宁主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造性发挥与破天荒式的社会革命
  • 2.斯大林主义:高度集权的政治意志与普遍缺失的个人自由
  • 3.形式合法性、财产权与个人自由:苏俄社会主义的一个反思
  • 三 从民族民主革命到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分析
  •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的魅力和力量
  • 2.“阶级斗争为纲”:阶级观点的凸显和扩张,历史观点的退隐和沦陷
  • 3.确立市场—法治逻辑:走向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和解与统一
  • 四 政治意识形态与思想学术自由
  • 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联姻的历史后果
  • 2.法治民主与哲学自由:“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
  • 五 规约现代性逻辑:作为市场法则与财产权逻辑统一的中国道路
  • 1.确立作为发展原则的市场—资本逻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 2.所有权表达体系:普遍法治下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统一
  • 3.中国道路的历史使命:确立市场法则与国家规约的内在张力
  • 附录 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 ——两种哲学传统的一个比较考察:以柏拉图、黑格尔与孔子为例
  • 一 柏拉图:用理念“拯救现象”
  • 1.柏拉图的动机与哲学王的使命:用“善的理念”“拯救现象”
  • 2.两个世界的过渡形态:真正的法律与现实的政制的内在张力
  • 3.两个世界的法律形态:真正的法律是统治宇宙的理性秩序在人类社会的投影
  • 4.黑格尔、哲学史家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 二 黑格尔:“用理念建筑现实”
  • 1.现代日尔曼世界的历史使命:“理念与现实的和解”
  • 2.“用理念建筑现实”:“理性的权力”乃是“战胜现实的最终力量”
  • 3.马克思:共产主义理念与资本主义现存世界的深刻对立
  • 三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 1.关注此世事物的入世的本质与对形而上学的极度的冷漠
  • 2.伦理观融化宇宙观的天人合一与永生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 3.“普遍地人间”:历史的世界代替彼岸的世界
  • 4.中国思想中两个世界的互相交涉:“道”即在“人伦日用”中
  • 5.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非本质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的一个人生世界
  • 四 存在:现世与超世
  • 1.《儒教与道教》:适应此世与支配此世的两种文明形态
  • 2.《论语今读》:对全知全能上帝的依靠与无所皈依的悲苦人生
  • 3.阶级、革命与人性、自由的分裂与和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的理论变革
  • 参考文献
  • 索引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后记
  • 关于拙作题目的确立
  • 核心概念与解释框架
  • 多重的内在张力: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生机、魅力与秘密
  • 中国与印度: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个案考察
  • 问题和缺陷
  • 致谢感言
  • 附: 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