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政治学理论研究者曹沛霖先生思想与智慧的凝结,也是一次学术传统的延续。

内容简介

曹沛霖先生是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最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任教后先从事马列主义基础、国际政治研究,后转向政治学理论研究,在政府理论、政府体制、比较政治制度、议会政治等领域中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

《制度的逻辑》摘编了曹沛霖先生从教50多年以及退休后近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以及在部分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既是对其学术生涯的总结,又为后辈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想启发。从国别研究开始,到国际政治专题研究,到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到中国问题的政治学分析,最后到中国政治学发展态势的思考,编者细心摘编了曹先生著述中最精彩的部分,并按照其逻辑重新组合,反映了他别具一格的研究风格和思想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说明
  • 第一章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
  • 制度研究纵横谈
  •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
  • 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
  • 制度是活的东西
  • 政治制度的“和而不同”
  •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鼻祖
  •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方法
  • 政治制度的内外与表里
  • 第二章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
  • 20世纪是人权制度发展的世纪
  • 国家权力核心从议会走向行政
  • 国家职能从“统治”走向“治理”
  • 官僚制从完善走向失范
  • 民主选举制度陷入困惑
  • 政党制度面临现代化的挑战
  • 苏东改制与重新定位
  • 中国的“二次革命”
  • 欧洲非国家体系的创造
  •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
  • 政治制度具有开放的秉性
  • 比较政治制度为什么要首先研究英国
  • 英国政治制度精义
  • 第三章 中西文化“和而不同”
  • 中西文化分叉点
  • 中西文化分叉的地缘因素
  • 中西文化分叉的商业因素
  • 西方文化对血亲关系的逐步削弱和破除
  • 中国文化对血亲关系的强化和放大
  • 中西启蒙的不同逻辑
  • 华盛顿的政治遗产
  • 知识经济背后的知识传统
  • 卢梭论立法者
  • 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法治是公共政治
  • 第四章 议会政治的历史与现实
  • 现代议会的开端
  • 传统议会与现代议会
  • 普选制的历程
  • 普选制的不同形态
  • 议会的世纪
  • 没有代议制就没有现代民主
  • 为资产阶级政府加冕的“现代教皇”
  • 多数原则与少数原则
  • 现代政治“学校”
  • “跛足的两院制”
  • 美国两院的默契是两院制长期稳定的“秘密”
  • 政党是英国“议行结合”的黏合剂
  • 政党与民主
  • 议行权力分立体制
  • 半总统制政府
  • 议会政治是程序政治
  • 议会权力的虚化
  • 议会政治危机的根源
  • 议会政治危机的实质
  • “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
  • 议会与行政权力关系改革
  • 议会的自我改革
  • 通向政治文明的不二法门
  • 第五章 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态演变
  • 行政集权民主制
  • 行政集权独裁制
  • 行政集权权威制
  • 道德集权民主制
  • 共同参与民主制
  • “社区”不等于“自由人联合体”
  • 道德集权民主制的优越性
  • 重建公共权力的道德立场
  • 西方民主制度的两个传统
  • 现代民主制度的四个基本原理
  • 分权制衡的三种模式
  • 瑞典的“Ombudsman”制度
  • 不“黑暗的”中世纪
  • 虚君不“虚”
  • 原始积累运动中的英国政府
  • 多层次的地方自治
  • 复合分权
  • 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不可分离
  • 直接民主制的历史命运
  • 直接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 第六章 政府与市场: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
  • 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
  • 维持正义的两种力量
  •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 政府的“拐杖”功能
  •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国家与产权
  • 苏联解体的又一种解释
  •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
  • 小的管不了,大的就管不好
  • “第三只手”
  • 社会职能不决定国家阶级属性
  • 从国家起源看社会职能
  • 不可混淆“治事”与“治人”
  • 西方国家机器的膨胀
  • 社会职能的分化与发展
  • 职能变化与机构扩张
  • 政府职能扩张的阶段性
  • 政府职能扩张的有限性
  • 政府职能扩张的财政性
  • 战后西方政府体制改革
  • 政府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
  • 第七章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
  •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条路径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
  • 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官”
  • 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是尊重人
  • 辩证看待机构改革的“循环怪圈”
  • 不要误解体制改革的目标
  • 行政高效化
  • 评“行政三分”
  • 从“希望工程”反思政府责任
  • 对“以德治国”的误解
  • 政府改革也要“以人为本”
  • 人类文明离不开政治治理
  •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
  • 政府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
  • 政府体系优化的十个领域
  • 政府体系优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 政府体系优化要避免西方中心论
  • 政治发展的经济路径
  • 从政府转变到政府发展
  • 政府要注意保养自己的权威
  • 转变职能不是减轻任务
  • 机构改革不等于精简机构
  • 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无形”职能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平衡
  • 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困惑
  • 第八章 经济扩张的政治后果
  • 重温两百年前的那场争论
  • 制约欲望的三种方式
  • 利益制约欲望
  • 制约欲望的两种政治企图
  • 经济扩张改进政治的两条路线
  • 走出利益制约欲望的循环怪圈
  • 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
  • 社会资本是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 资本主义发展视野中的社会资本理论
  • 治理与社会资本
  • 人民的权利是法治的精髓
  •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
  • 政治文明与政治知识化
  • 政治知识化促进制度成长
  • 政治知识化培育现代公民文化
  • 政治知识化的思维机制
  • 政治知识化的动力机制
  • 政治知识化的社会条件
  • 政治知识化的制度机制
  • 让制度运转起来的政治知识化
  • 在制度运转中推进政治知识化
  •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
  • 对待民间组织的“管”与“不管”
  •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问题
  • 学术体制与智库功能的发挥
  •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的进步
  • 透过经济看政治
  • 处理好国权、政权与人权的关系
  • 改革开放成就的制度评估
  • 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解读
  • 腐败的六个要素与反腐败
  • 邓小平对制度弊端的认识
  • 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
  • 探索制度评价的基本标准
  • 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制度建设
  • 中国式民主就是中国民主
  • 中国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 比较研究是解读“中国模式”的钥匙
  • “中国模式”热问题的冷思考
  • 国家治理与民主治理的比较
  • 国家治理与法治德治的关系
  • 三种全球治理模式的历史比较
  • 中国与多极政治全球治理模式
  • 第十一章 中国政治学的反思与重构
  • 政治学入门谈
  • 中国政治学缺乏解释力
  • 中国政治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分裂
  • 马克思主义“大政治”观
  •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中国政治学的三个来源与整合
  • 理论创新的艰难与崇高
  • 走向科学的中国政治学
  • 走向实际的中国政治学
  • 走向世界的中国政治学
  • 中国行政伦理学的使命
  • 中国政治学的改进方向
  • 中国政治学的重构发展
  • 第十二章 比较政治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评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
  • 阿尔蒙德及其结构功能主义
  • 阿尔蒙德与《当代比较政治学》
  • 阿尔蒙德的比较方法及其批评
  • 《比较政治学》译事与影响
  •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命运
  • 比较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拓展
  • 比较政治的基础是国别研究
  • 比较政治制度的三个“更重要”
  •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 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
  • 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话语差异
  • 对比较政治议题的若干遐想
  • 比较政治与民主化研究问题
  • 编后记
  • 增订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西方政治与文化差异

    中国人几乎没有契约观念,更没有把契约关系政治化,从而也就谈不上出现系统的社会契约论。中国人重情理,不重契约。中国 “和” 文化巾蕴含着 “四观”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②协和万邦的国际观③和而不同的社会观④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的改革有什么特点:①从国情出发,从易到难地推进渐进的改革和发展。②吸收一切有用经验,走自己的路。③敢试敢闯,机动灵活,试错了就改过来,成功了就进行推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