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录平果甘桑石刻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暨南大学班昭的《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一书之后,研究平果甘桑石刻文的书籍。

本书收集了班昭一书没有收集的石刻文字共16000个左右,彩图180片左右。平果县甘桑遗址上发现的石刻文字或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骆越文化阶段。对甘桑石刻文的研究表明,其文字表达已具备一定的图像叙事,包含着未解的历史文化信息,甘桑石刻文化所属的右江河谷古文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代码,对石刻文字叙事的解读将对中国古文字史和壮族先民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序言
  • Preface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平果甘桑石刻文研究述略
  • 一、考古情况
  • 二、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定性研究
  • (一)两位专家的观点和理由
  • (二)参加壮族土俗字学术研讨会专家的观点
  • 三、平果甘桑石刻文的释读研究情况
  • (一)壮族土俗字习俗与甘桑石刻字符研究工作座谈会有关专家的释读
  • (二)当地的麽公的解读
  • (三)百色学院“甘桑古文明与甘桑石刻文研究”课题组的释读
  • (四)暨南大学班弨和戴庆厦的释读
  • (五)广西考古研究所覃芳的释读
  • (六)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班玄的释读
  • (七)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李锦芳的释读
  • 四、“甘桑文”与广西境内其他骆越古文字的比较
  • 五、甘桑石刻文与甲骨文、水书等的联系
  • 第二部分 甘桑石刻文字的图像叙事
  • 一、甘桑石刻文字的图像叙事
  • 二、甘桑石刻文的文化叙事传统
  • 第三部分 甘桑石刻文字释读
  • 一、文字释读方向
  • 二、字符集取字方式
  • 三、甘桑石刻文初步释读
  • (一)甘桑石刻文中的人体形态
  • (二)甘桑石刻文中的衣饰装扮
  • (三)甘桑石刻文中的饮食习俗
  • (四)甘桑石刻文中的建筑居止
  • (五)甘桑石刻文中的交通出行
  • (六)甘桑石刻文中的繁衍生养
  • (七)甘桑石刻文中的田猎活动
  • (八)甘桑石刻文中的攻战征讨
  • (九)甘桑石刻文中的农业经济
  • (十)甘桑石刻文中的畜牧养殖
  • (十一)甘桑石刻文中的祭祀占卜
  • (十二)甘桑石刻文中的科学文化
  • (十三)数字
  • (十四)干支
  • 第四部分 甘桑石刻文字摹本集(图片+摹本)
  • 一、志强博物馆收藏QC001至QC133
  • 二、平果县博物馆收藏(未摹写)PB01至PB05
  • 三、民间收藏MJ01至MJ46
  • 四、隆安县博物馆收藏LB01至LB02
  • 第五部分 甘桑石刻文字符集
  • 一、志强博物馆收藏QC001至QC133
  • QC001(139字)
  • QC002(59字)
  • QC003(86字)
  • QC004(67字)
  • QC005(156字)
  • QC006(10字)
  • QC007(73字)
  • QC008(4字)
  • QC009(89字)
  • QC010(82字)
  • QC011(185字)
  • QC012(203字)
  • QC013(74字)
  • QC014(26字)
  • QC015(62字)
  • QC016(47字)
  • QC017(7字)
  • QC018(123字)
  • QC019(70字)
  • QC020(74字)
  • QC021(182字)
  • QC022(52字)
  • QC023(61字)
  • QC024(59字)
  • QC025(86字)
  • QC026(55字)
  • QC027(129字)
  • QC028(128字)
  • QC029(94字)
  • QC030(68字)
  • QC031(183字)
  • QC032(54字)
  • QC033(55字)
  • QC034(76字)
  • QC035(75字)
  • QC036(136字)
  • QC037(60字)
  • QC038(57字)
  • QC039(81字)
  • QC040(53字)
  • QC041(130字)
  • QC042(42字)
  • QC043(114字)
  • QC044(38字)
  • QC045(50字)
  • QC046(53字)
  • QC047(21字)
  • QC048(43字)
  • QC049(82字)
  • QC050(110字)
  • QC051(49字)
  • QC052(66字)
  • QC053(57字)
  • QC054(56字)
  • QC055(35字)
  • QC056(49字)
  • QC057(57字)
  • QC058(61字)
  • QC059(19字)
  • QC060(21字)
  • QC061(15字)
  • QC062(80字)
  • QC063(53字)
  • QC064(39字)
  • QC065(6字)
  • QC066(27字)
  • QC067(36字)
  • QC068(30字)
  • QC069(25字)
  • QC070(16字)
  • QC071(24字)
  • QC072(55字)
  • QC073(29字)
  • QC074(20字)
  • QC075(29字)
  • QC076(85字)
  • QC077(60字)
  • QC078(2590字)
  • QC079(26字)
  • QC080(8字)
  • QC081(5字)
  • QC082(70字)
  • QC083(20字)
  • QC084(123字)
  • QC085(261字)
  • QC086(70字)
  • QC087(32字)
  • QC088(35字)
  • QC089(9字)
  • QC090(922字)
  • QC091(82字)
  • QC092(183字)
  • QC093(50字)
  • QC094(46字)
  • QC095(34字)
  • QC096(43字)
  • QC097(16字)
  • QC098(36字)
  • QC099(46字)
  • QC100(23字)
  • QC101(16字)
  • QC102(16字)
  • QC103(11字)
  • QC104(24字)
  • QC105(8字)
  • QC106(28字)
  • QC107(36字)
  • QC108(14字)
  • QC109(29字)
  • QC110(29字)
  • QC111(17字)
  • QC112(10字)
  • QC113(21字)
  • QC114(10字)
  • QC115(12字)
  • QC116(9字)
  • QC117(15字)
  • QC118(18字)
  • QC119(16字)
  • QC120(8字)
  • QC121(11字)
  • QC122(8字)
  • QC123(10字)
  • QC124(1字)
  • QC125(2字)
  • QC126(6字)
  • QC127(5字)
  • QC128(1字)
  • QC129(15字)
  • QC130(12字)
  • QC131(6字)
  • QC132(32字)
  • QC133(11字)
  • 二、民间收藏MJ01至MJ46
  • MJ01(93字)
  • MJ02(3字)
  • MJ03(33字)
  • MJ04(72字)
  • MJ05(24字)
  • MJ06(4字)
  • MJ07(22字)
  • MJ08(18字)
  • MJ09(36字)
  • MJ10(106字)
  • MJ11(56字)
  • MJ12(47字)
  • MJ13(57字)
  • MJ14(13字)
  • MJ15(32字)
  • MJ16(57字)
  • MJ17(137字)
  • MJ18(700字)
  • MJ19(40字)
  • MJ20(16字)
  • MJ21(13字)
  • MJ22(63字)
  • MJ23(83字)
  • MJ24(43字)
  • MJ25(68字)
  • MJ26(58字)
  • MJ27(64字)
  • MJ28(50字)
  • MJ29(42字)
  • MJ30(27字)
  • MJ31(35字)
  • MJ32(13字)
  • MJ33(11字)
  • MJ34(5字)
  • MJ35(143字)
  • MJ36(53字)
  • MJ37(449字符)
  • MJ38(292字)
  • MJ39(247字)
  • MJ40(298字)
  • MJ41(261字)
  • MJ42(39字)
  • MJ43(97字)
  • MJ44(79字)
  • MJ45(81字)
  • MJ46(118字)
  • 三、平果县博物馆收藏PB01至PB05
  • PB01(88字)
  • PB02(15字)
  • PB03(77字)
  • PB04(46字)
  • PB05(14字)
  • 四、隆安县博物馆收藏LB01至LB02
  • LB01(1245字)
  • LB02(587字)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对甘桑石刻文进行深入的图像及其文化传统考察,能够发现,甘桑石刻文是一种起源于先秦的古文字,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有基本成熟的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文字产生年代与甲骨文基本并行,从其中一些石块上可以读出少量的类似甲骨文的文字符号。刻画的年代约为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因为文字最初是刻在随处可得的石片上,到后来逐渐刻在磨制得非常规则的精美石铲和石锛等石器上,推测刻划文字的中有来自中原地区的族群,他们逐渐融入古骆越族群中。甘桑石刻文是古骆越民族共同的母语文字。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