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科学与化学
类型
6.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2千字
字数
2019-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区块链核心原理、创新思想与技术探究
内容简介
如果要构建能真正包容所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就必须掌握最核心的原理,从而在算法中实现。因此,本书主要对区块链的核心原理进行数学和文字描述,并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规律的再认识。这是目前区块链所急需的创新思想和核心技术内容。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编辑推荐
- 致颠覆式创新——区块链
- 前言 FOREWORD
- 目录
- 第1章 区块链的本质:共赢
- 1.1 区块链的参照物:市场和物理场
- 1.2 连接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和价值孤岛
- 1.3 更完善的监管与保障
- 1.4 市场智能:更“聪明”的人工智能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区块链的动力原理:市场引力原理
- 2.1 网状协作与市场引力
- 2.1.1 市场中的引力
- 2.1.2 典型的点对点交易场景
- 2.1.3 交易的数学表达
- 2.1.4 市场的决策空间
- 2.1.5 最简单的商品交易
- 2.1.6 买家和卖家的双向选择
- 2.1.7 共赢的程度
- 2.2 三大市场的微观引力、经济功与货币发行
- 2.2.1 三大市场的微观引力
- 2.2.2 买家的决策与交易的“自由落体”运动
- 2.2.3 微观的经济功与“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
- 2.2.4 单个生产者的经济功(总需求)大小
- 2.2.5 市场中的运动定律
- 2.3 三大市场的宏观引力、经济功与货币发行
- 2.3.1 经济体
- 2.3.2 贸易的引力模型
- 2.3.3 互惠共赢的角度
- 2.3.4 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
- 2.3.5 三个市场的宏观引力的恒等式
- 2.3.6 宏观的经济功与“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
- 2.4 三大市场与三大物理场的对应
- 2.4.1 GDP与质量的对应关系
- 2.4.2 万有引力的完整形式和解释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市场引力的表现形式:市场动力
- 3.1 商品市场与引力场的统一模型
- 3.1.1 商品交易与热辐射的对应关系
- 3.1.2 平均价格与温度的对应关系
- 3.1.3 货币型效用与热量的对应关系
- 3.1.4 暗物质与商品的对应关系
- 3.2 市场信息论与市场熵
- 3.2.1 市场信息论
- 3.2.2 基于市场引力的市场熵
- 3.3 市场引力的作用过程
- 3.3.1 电子跃迁与员工升迁的统一模型
- 3.3.2 光电效应的另一种解释
- 3.4 资本转化与资本循环
- 3.4.1 资本转化与能量转化的统一模型
- 3.4.2 资本循环与能量循环的统一模型
- 3.5 区块链的动力机制与工作效率
- 3.5.1 卡诺循环与发动机改良
- 3.5.2 市场发展的“发动机”
- 3.5.3 卡诺循环与市场循环的统一模型
- 3.5.4 区块链动力机制的工作效率
- 3.5.5 新旧动能转换与创新驱动发展
- 3.5.6 以互联网泡沫为例阐述市场循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块链的结构原理:组织结构原理
- 4.1 劳动力市场与电场的统一模型
- 4.1.1 经济原子与物理原子的对应
- 4.1.2 组织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对应
- 4.1.3 组织等级体系与电子排布能级的对应
- 4.1.4 经济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对应
- 4.1.5 组织结构变化与核反应的对应
- 4.2 私有链:经济原子
- 4.2.1 私有链的存在意义
- 4.2.2 私有链的节点数
- 4.2.3 私有链的特点
- 4.3 经济元素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统一
- 4.3.1 经济元素与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统一
- 4.3.2 经济元素与化学元素分工类型的统一
- 4.3.3 私有链的类与具体实例
- 4.4 私有链之间的协作与演化
- 4.4.1 神奇的河图与洛书
- 4.4.2 基类职能的协作与节点等级的分布
- 4.4.3 复杂私有链内部的协作
- 4.4.4 私有链之间的市场协作
- 4.4.5 私有链的演化层级
- 4.5 私有链节点的能级与跃迁
- 4.5.1 高级节点数(K)与核外电子排布能级之间的精确对应
- 4.5.2 私有链中高级节点和普通节点组合的周期规律
- 4.5.3 私有链节点的能级跃迁
- 4.6 联盟链:经济原子的化合物
- 4.6.1 经济原子的无机化合物:形成供应链
- 4.6.2 经济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形成股份制公司
- 4.6.3 经济有机物的具体实例
- 4.7 联盟链的“化学键”
- 4.7.1 共价键对应的市场结合力
- 4.7.2 离子键对应的市场结合力
- 4.7.3 金属键对应的市场结合力
- 4.7.4 分子间作用力对应的市场结合力
- 4.8 区块链的监管者: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
- 4.8.1 物质中的稀土元素
- 4.8.2 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对应的经济元素
- 4.8.3 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对区块链的监管
- 4.9 复杂联盟链的DNA模型
- 4.10 宇宙系统的天体原子与周期表模型
- 4.10.1 宇宙系统的运转动力
- 4.10.2 宇宙系统的组织结构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块链的激励原理:资本转化原理
- 5.1 金融市场与磁场的统一模型
- 5.1.1 资本转化与能量转化的对应
- 5.1.2 货币流与磁力线的对应
- 5.1.3 复合市场与复合物理场的对应
- 5.1.4 价格波与电磁波的对应
- 5.1.5 投资拉动就业模型与电磁感应模型的对应
- 5.2 公有链与共识:公开的价格竞争
- 5.2.1 工作量证明:劳动证明
- 5.2.2 已有的共识机制:记账权的竞争
- 5.2.3 未来的共识机制:定价权的竞争
- 5.2.4 货币发行机制:对创新的奖励
- 5.2.5 51%攻击:垄断的威胁
- 5.2.6 公有链经济体
- 5.3 价格波与电磁波的统一模型
- 5.3.1 价格的数学本质
- 5.3.2 三种价格传播与三种电磁辐射的对应
- 5.3.3 价格高低与频率高低的对应
- 5.3.4 价格波的波长和传播媒介
- 5.3.5 价格偏离均衡的传播过程
- 5.4 市场中的“位移电流与超导”现象
- 5.4.1 中间产品消耗链与位移电流的统一模型
- 5.4.2 储蓄比例与电阻的统一模型
- 5.4.3 中间产品存货与电容的统一模型
- 5.4.4 就业增长极限与超导电流的统一模型
- 5.5 投入产出模型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等价
- 5.5.1 基于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
- 5.5.2 以公司为粒度的投入产出模型
- 5.5.3 中间产品的供需与正负电荷的对应
- 5.5.4 投入产出模型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等价
- 5.6 市场的供需平衡与“楞次定律”
- 5.6.1 供需的自动平衡
- 5.6.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 5.6.3 市场的“楞次定律”
- 5.7 生产关系资本的转化:私有链的裂变和聚变
- 5.7.1 大公司破产重组与核裂变的对应
- 5.7.2 坏账倍增因子与中子倍增因子的对应
- 5.7.3 主动型危机与可控核裂变的对应
- 5.7.4 生产关系资本的转化与核电站的对应
- 5.7.5 经济危机的缓冲垫与控制棒的对应
- 5.7.6 破产法院与铀和钚的对应
- 5.7.7 次贷危机的链式反应与核武器的对应
- 5.7.8 公司兼并和扩张与核聚变的对应
- 5.7.9 经济核裂变触发的经济核聚变与氢弹的对应
- 5.8 基于市场引力的大统一理论
- 5.8.1 四种基本力
- 5.8.2 市场中的大统一理论
- 5.8.3 物理场中的大统一理论
- 5.8.4 物质世界的网状协作和交易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市场智能的典型算法
- 6.1 市场的计算系统
- 6.2 商品市场的典型算法
- 6.3 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算法
- 6.4 金融市场的典型算法
- 6.5 区块链的状态迁移过程
- 6.5.1 微观的状态迁移与转移概率
- 6.5.2 宏观的状态迁移与转移概率
- 6.6 区块链的市场制度算法
- 6.6.1 市场动力的算法
- 6.6.2 货币政策的算法
- 6.6.3 财政政策的算法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区块链的未来:价值互联网
- 7.1 区块链的重大机遇和创新
- 7.1.1 公有链之间的体制竞争
- 7.1.2 公有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
- 7.1.3 数字货币的兴起
- 7.1.4 源代码体现法律
- 7.1.5 价值互联网的构建
- 7.2 价值互联网与信息互联网的异同
- 7.2.1 市场协议与TCP/IP协议的异同
- 7.2.2 价值传输与信息传输的异同
- 7.2.3 私有链与局域网的异同
- 7.2.4 价值网络互联与信息网络互联的异同
- 7.3 价值互联网的动力机制与工作效率
- 7.3.1 价值互联的微观和宏观引力
- 7.3.2 价值互联网的动力机制
- 7.3.3 价值互联网的工作效率
- 7.3.4 价值互联网中的能量
- 7.4 价值互联网的组织模式
- 7.4.1 经济元素的周期表
- 7.4.2 生产关系的制造
- 7.4.3 算法是制造生产关系的流水线
- 7.4.4 算法流水线的效率
- 7.4.5 算法流水线中的职能分工
- 7.4.6 算法流水线的演化
- 7.5 价值互联网的监管
- 7.5.1 公有链内部的监管
- 7.5.2 公有链之间贸易的监管
- 7.6 价值互联网的资本转化
- 7.6.1 财富的本质
- 7.6.2 价值互联网的“电磁场”
- 7.6.3 价值互联网的共识机制
- 7.6.4 价值互联网中的价格波
- 7.6.5 价值互联网中的“位移电流与超导”现象
- 7.6.6 价值互联网中的供需平衡和“楞次定律”
- 7.6.7 价值互联网中生产关系资本的转化
- 7.7 价值的高速公路
- 7.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