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难得的独立、客观、深入的中国故事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的是两位作者在2011—2021年间对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观察、思考与解释。两位作者既是中国再次崛起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解释中国的框架、方法与立场同西方媒体和学术界以及中国内地的主流解释都不尽相同。在他们眼中,正在中国发生的故事,生动、复杂又充满矛盾。

几千年来,国家控制一直是中国默认的治理战略。在这一家长式治理传统的约束下,对中国增长至关重要的改革试验和适应性改良措施往往都在地方层面展开,既可实现竞争,促进地方增长,又不破坏整体社会凝聚力和国家统一。但中国的治理远非完美无缺,平衡政府与市场角色就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迅猛的技术进步、全球化及其各种副作用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也让挑战变得更加艰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中国经验与经济学的未来
  • 经济学:微观、宏观、制度与系统
  • 科斯与中国
  • 诺斯与中国的制度变革
  • 演化中的中国合约网络
  • 中国的不完全契约
  • 中国的双轨挑战
  •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 楼市的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
  • 重塑中国的开“放复杂巨人系统”
  • 中西合一的未来经济学范式
  • 变革中的治理系统
  • 中国的下一次转型
  • 重塑政府服务供应链
  • 建设法治中国
  • 构筑产权基础设施
  • 中国增长的新秩序
  • 调整中的政府职能
  • 梳理中国的竞争脉络
  • 习近平的改革序幕
  • 中国的试错经济
  • 改善政策透明度
  • 十字路口的国企
  •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 反腐下一程
  • 评判中国的国家治理
  • 西方看不到的中国
  • 宏观经济的矛盾与逻辑
  • 放弃配额制度难在哪里?
  • 中国特色的影子借贷
  • 建立好的资本价格发现机制
  • 减速增长再创改革红利
  • 以利率并轨化解信贷风险
  • 改革中国的双轨经济
  • 中国特色的皮凯蒂
  • 中国的次贷风险
  • 中国的金融深化
  • 中国股市的压力测试
  • 直面中国经济减速风险
  • 如何避免债务通缩陷阱
  • 五中全会之际的中国经济
  • 为降风险需减债增股
  • 探寻高质量增长之路
  • 中国需要警惕的四大陷阱
  • 中国离质量型增长有多远
  • 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
  • 城市群的兴衰
  • 佛山故事的四个意外
  • 中国的大都会与鬼“城”
  • 中国城市的新常态
  • 释放中国城市的潜力
  • 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
  • 城市群竞争助攻发展困境
  • 城市群的动力与影响
  • 停止自我伤害、维护香港优势
  • 香港如何避免悲剧?
  • 深圳示范区制度变革
  • 数字经济的崛起
  • 中国改革的新实践
  • 打造中国的消费者社会
  • 中国的数字经济革命红利
  • 货币空间的野蛮人
  • 中国数字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 大国博弈的危与机
  • 美国制造的金融抑制
  • 人民币如何应对特朗普冲击?
  • 中美合作应对新经济时代就业挑战
  • 管理中国的全球风险
  • 美国之怒
  • 中国体制改革面临的压力测试
  • 贸易摩擦下中国的改革
  • 损人不利己的美国对华政策
  • 协调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国家安全
  • 特朗普能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吗?
  • 中美贸易战会如何收场
  • 贸易战枪口上的美国跨国公司
  • 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程
  • 凉“战”可以比冷战更糟糕
  • 美国的混乱
  • 国家安全的经济代价
  • 中美:挖沟还是对话?
  • 中美零净排放竞赛
  • 中美关系新篇章?
  • 看不见的全球秩序调整
  • 即将到来的全球信用泛滥
  • 亚投行和全球治理
  • 中国出任G20主席国的贡献
  • 中国挺身而出对抗全球通缩及贬值
  • 振兴全球经济的B方案
  • 用SDR融资摆脱全球通缩
  •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特朗普冲击
  • 特朗普的强势全球计划
  • 让亚洲的储蓄为亚洲作贡献
  • 复杂多元的全球时代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实现吗?
  • 从美元到e-SDR超主权数字储备货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论述客观,言之有物

    这本书的视角既 “近” 又 “远”。“近” 在两位作者用十年时间亲历了中国从经济高速增长到内外压力交织的复杂历程;“远” 在他们跳出了常见的西方理论框架,以参与者的身份,试图解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中国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稳定与变革之间找到自己的治理逻辑。书里反复提到一个核心观点:中国的治理传统像一位 “家长”,牢牢把控大方向,但具体怎么走,得靠地方 “试错”。比如,书中提到地方政府的改革试验 —— 从深圳的特区模式到浙江的数字经济试点,这些尝试既推动了经济增长,又避免了因激进改革引发的社会震荡。这种 “摸着石头过河” 的策略,被作者称为 “适应性改良”,本质上是一种 “戴着镣铐跳舞” 的智慧。世上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完美的,有优点,也就会有其缺失。比如,地方政府竞争虽然激发了经济活力,但也导致了重复建设、债务风险等副作用;而中央与地方在环保、土地政策上的博弈,则暴露了 “统一与灵活” 难以两全的困境。这种矛盾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中国治理的 “灰度”—— 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只有动态平衡的取舍。作为长期参与国际金融与政策制定的学者,两位作者对全球化的观察尤为犀利。他们指出,2011-2021 年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十年,也是被动应对技术封锁、贸易摩擦的十年。书中以华为的崛起和中美贸易战为例,分析中国如何在技术自主与开放合作之间寻找出路。这些案例没有停留在表面的 “对抗叙事”,而是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全球化不再是单向的规则输出,而是多方博弈的 “新丛林”。有趣的是,作者特别提到 “地缘政治因素让治理变得更像一场高风险游戏”。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拓展影响力的尝试,也在某些地区因文化差异和债务问题遭遇反弹。这种视角,让读者理解中国治理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必须面对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书中对数字经济的讨论堪称亮点。两位作者没有一味赞美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而是尖锐地指出:技术巨头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能成为 “数据寡头”,威胁社会公平;而政府在监管与包容之间的摇摆,则暴露了传统治理模式面对新经济的力不从心。比如,对互联网金融从鼓励到整顿的转向,正是这种矛盾的缩影。更值得思考的是,作者将技术变革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等长期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一个关键命题:当 “增长红利” 逐渐消退,治理的核心是否应从 “效率优先” 转向 “公平与可持续”?这一问题在今天的共同富裕政策中似乎能找到部分答案,但书中并未给出简单结论,而是留给读者继续观察。与其说这本书提供了关于中国治理的标准答案,不如说它搭建了一个理解复杂现实的坐标系。两位作者的叙述没有宏大的理论堆砌,反而像两位老友聊天,用数据和故事把十年的波澜壮阔拆解成具体的选择与代价。比如,谈到地方政府债务时,他们既肯定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直言 “借来的繁荣” 可能透支未来;分析疫情防控时,他们承认中国模式的短期有效性,但也担忧长期社会成本的积累。这种 “不站队” 的坦诚,或许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它提醒我们:治理没有完美解,只有更适合当下情境的路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社,是一家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出版机构。出版社长期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以出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为主,出版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上海三联书店自1986年复社以来,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海三联书店坚持以优秀人文社科著作、大众文化、专业工具书等为图书出版方向,着力打造“中国学术名社”,先后策划推出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思想与社会文库”等学术文化出版强势品牌,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 近年来,上海三联书店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自2014年起,上海三联书店连续获得“市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从2015年开始,上海三联书店开始涉足图书零售行业,陆续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开办了多家实体书店和24小时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