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西南联大博物馆首次组织编选,荟萃联大名师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所“精英荟萃”“群星闪耀”的大学。在国难危机之时,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穆、雷海宗、冯友兰、费孝通、王力、吴大猷、任继愈等一众名师,组成西南联大“教育天团”,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孕育出西南联大精神。

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展现名师的学术风采,西南联大博物馆首次组织编选了这套丛书。丛书内容均选自西南联大名师的经典文章或课程讲义,按不同主题分为十册。本丛书不仅承载了各位名师的思想成果,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操守,以及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中华赓续文脉的执着和坚守。

目录

  • 版权信息
  • 西南联大名师课·中国历史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华夏溯源 中国上古史六讲
  • 雷海宗:中国的地理与史前时代
  • 钱穆:虞夏大事
  • 张荫麟:商代文化速写
  • 雷海宗:西周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
  • 钱穆:齐桓晋文之霸业
  • 张荫麟:战国时期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 第二篇 帝制春秋(上) 中国中古史三讲
  •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成立(节选)
  • 钱穆:汉初之兵制及民风
  • 钱穆:北魏均田制与西魏的府兵制
  • 第三篇 帝制春秋(下) 中国近古史四讲
  • 张荫麟: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节选)
  • 吴晗:明太祖的建国(节选)
  • 吴晗:东林党之争
  • 郑天挺:清代的国家机构及其特点
  • 第四篇 百年巨变 中国近世史五讲
  • 钱穆:晚清之政象与变法自强
  • 郑天挺:中国近百年来之禁烟历程
  • 丁则良:《天津条约》订立前后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 邵循正: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间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买办化军阀、官僚势力的关系
  • 雷海宗: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1839—1912年)
  • 第五篇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发展史三讲
  • 陈序经:两汉对匈奴文化的影响
  • 钱穆:北方之汉化与魏孝文迁都
  • 任继愈: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 第六篇 中外交流 中西交通史四讲
  • 向达:古代中西交通梗概
  • 郑天挺:不断发展的丝绸之路
  • 吴晗: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 陈铨: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七篇 成败之鉴 中国历代王朝盛衰五讲
  • 钱穆:如何研究中国史
  • 雷海宗:无兵的文化(节选)
  • 张荫麟: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 陈寅恪:清谈与清谈误国
  • 钱穆: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 第八篇 读史阅世 历史、社会与人生五讲
  • 雷海宗:论中国社会的特质
  • 钱穆:历史与人生
  • 雷海宗:君子与伪君子
  • 吴晗:论奴才
  • 钱穆:历史上的许多无名英雄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中国文学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漫话文学 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四讲
  •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 傅斯年: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 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
  • 第二篇 说诗词 中国古诗词五讲
  • 闻一多:歌与诗
  • 游国恩:楚辞之起源
  • 闻一多:诗的唐朝
  • 朱自清:什么是宋诗的精华
  • 浦江清:词曲的发展和词的概况
  • 第三篇 讲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四讲
  • 朱自清:中国散文的发展
  • 浦江清:诸子散文
  • 罗庸:韩愈柳宗元及其古文
  • 浦江清:宋代古文
  • 第四篇 论小说 中国小说四讲
  • 浦江清:论小说
  • 吴晗:小说与历史
  • 陈寅恪:韩愈与唐代小说
  • 胡适:五十年来的白话小说
  • 第五篇 谈戏曲 中国戏曲文学四讲
  • 浦江清:元代的散曲
  • 罗常培:从昆曲到皮黄
  • 胡适:《缀白裘》序
  • 闻一多:戏剧的歧途
  • 第六篇 品经典 品读文学名家名作三讲
  • 穆旦:《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
  • 闻一多:人民的诗人
  • 浦江清:《史记》的文学成就
  • 第七篇 新文学 新文学四讲
  • 罗常培: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
  • 杨振声:“五四”与新文学
  • 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
  • 叶公超:文艺与经验
  • 第八篇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与审美五讲
  •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 李广田:谈文艺欣赏
  • 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
  • 浦江清:诗词的情与理
  • 王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 第九篇 文学的价值 文学与人生五讲
  • 罗庸: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
  • 陈梦家:文学上的中庸论
  • 李广田:文学的价值
  • 杨振声:诗与近代生活
  • 闻一多:诗与批评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中国哲学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总论四讲
  •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一)
  •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二)
  •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 胡适:中国哲学的线索
  • 第二篇 诸子哲学 先秦诸子哲学三讲
  • 冯友兰:先秦诸子之起源
  • 傅斯年:墨子之非命论
  • 胡适:公孙龙的哲学(节选)
  • 第三篇 儒家哲学(上) 先秦儒家哲学三讲
  • 冯友兰:儒家哲学之精神
  • 罗庸:曾子、子思与孟轲
  • 傅斯年:荀子之性恶论
  • 第四篇 儒家哲学(中) 中古儒家哲学三讲
  • 钱穆:白虎观议奏与今古学争议
  • 陈寅恪:论韩愈
  • 傅斯年: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
  • 第五篇 儒家哲学(下) 近古儒家哲学四讲
  • 傅斯年:理学之地位
  • 钱穆: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 张荫麟:王阳明以前之知行学说
  •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节选)
  • 第六篇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四讲
  • 钱穆: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
  • 胡适: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 任继愈: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最长的黄老思想
  • 汤用彤: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 第七篇 佛家哲学 佛家哲学三讲
  • 汤用彤:竺道生之顿悟义
  • 钱穆:《六祖坛经》大义
  • 冯友兰:禅宗的方法
  • 第八篇 诸家会通 儒道佛互补思潮四讲
  • 钱穆:佛学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之影响
  • 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 任继愈: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 胡适:从历史上看哲学是什么
  • 第九篇 哲学与人生 人生哲学四讲
  • 罗庸:论为己之学
  • 钱穆:人学与心学
  • 胡适:哲学与人生
  • 贺麟:观念与行动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诸子百家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诸子泛论 先秦诸子百家四讲
  •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 钱穆:先秦学术思想
  • 傅斯年:论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 毛子水:谈诸子
  • 第二篇 成仁取义 儒家四讲
  • 张荫麟:孔子
  • 罗庸:孔子与颜渊
  • 冯友兰:孟子哲学
  • 钱穆:荀卿
  • 第三篇 道法自然 道家三讲
  • 傅斯年:《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
  • 闻一多:庄子
  • 胡适:杨朱
  • 第四篇 兼爱非攻 墨家四讲
  • 张荫麟:墨子与墨家
  • 胡适:《墨翟及其学派的逻辑》导言
  • 钱穆:辩者和别墨
  • 任继愈:墨学的历史地位
  • 第五篇 以法治国 法家二讲
  • 胡适:所谓“法家”
  • 冯友兰:论管仲
  • 第六篇 名辩之学 名家三讲
  • 胡适:辩者时代的开始
  • 冯友兰:名家(节选)
  • 钱穆:惠学钩沉
  • 第七篇 阴阳五行 阴阳家三讲
  • 吴晗:驺衍的历史哲学
  • 胡适:阴阳家
  • 任继愈:论阴阳五行说
  • 第八篇 道术统一 杂家四讲
  • 傅斯年:所谓“杂家”
  • 钱穆:吕不韦著书考
  • 胡适:《吕氏春秋》的贵生主义
  • 胡适:《淮南王书》论“道”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诗词曲赋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先秦风骚 《诗经》与《楚辞》四讲
  • 朱自清:《诗经》
  • 杨振声:《诗经》里面的描写
  • 游国恩:《楚辞》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
  • 第二篇 古诗之流 汉赋及其流变四讲
  • 朱自清:辞赋
  • 浦江清:汉赋的分期和代表性作家
  • 李嘉言:有关扬雄
  • 陈寅恪:读《哀江南赋》
  • 第三篇 八代雅韵 汉魏南北朝诗歌五讲
  • 傅斯年:五言诗之起源
  •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节选)
  • 胡适:《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考
  • 浦江清: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艺术特色
  • 浦江清:北朝民歌
  • 第四篇 盛唐气象 唐代诗歌五讲
  • 浦江清:唐代诗歌兴盛之原因
  • 闻一多:四杰
  • 罗庸:唐诗及盛唐诗人
  • 陈寅恪:白居易、元稹与新乐府
  • 李嘉言:李贺与晚唐
  • 第五篇 双峰并峙 宋词与宋诗五讲
  • 罗庸:词体演变及北宋词人
  • 罗庸:南宋诗人与词人
  • 浦江清:苏轼的诗与词
  • 浦江清:陆游的诗词
  • 浦江清:辛弃疾的词
  • 第六篇 市井新声 元明散曲四讲
  • 邵循正:元代的文学与社会
  • 胡适:读曲小记
  • 浦江清: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 浦江清:《西厢记》三题
  • 第七篇 诗体解放 现代新诗四讲
  • 朱自清:新诗
  • 冯至:中国的新诗
  •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与形式
  •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 第八篇 诗意人生 诗词与人生五讲
  • 朱自清:诗教
  • 罗庸:思无邪
  • 罗庸:诗的境界
  • 钱穆:释诗言志
  • 浦江清:苏轼的超然与达观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文化常识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传统三讲
  • 刘文典:中国的精神文明
  • 钱穆:中国文化特质
  •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 第二篇 儒家与儒教 儒家文化三讲
  • 罗庸:儒家的根本精神
  • 傅斯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
  •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 第三篇 道家与道教 道家文化四讲
  • 冯友兰:老子哲学
  • 胡适:庄子哲学浅释(节选)
  • 闻一多:道教的精神
  • 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 第四篇 诸子百家 诸子学说四讲
  • 冯友兰:论“六家”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
  • 傅斯年: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 胡适: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
  • 第五篇 佛学与佛教 佛家文化三讲
  • 汤用彤:论中国佛教无“十宗”
  • 任继愈:中国佛教的特点
  •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 第六篇 古典新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讲
  •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
  • 陈梦家:认字的方法
  • 吴晗: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
  • 潘光旦:明伦新说
  • 第七篇 文明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与调和三讲
  • 钱穆: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 汤用彤: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 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 第八篇 文化与人生 中国人的文化修养三讲
  • 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 贺麟:论人的使命
  • 雷海宗:近代化中的脑与心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人文精神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文明以止 人文精神二讲
  • 钱穆:中国的人文精神
  • 潘光旦: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
  • 第二篇 家国情怀 文化认同四讲
  • 钱穆:怎样做一个中国人
  • 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 杨振声:今日中国文学的责任
  •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 第三篇 自强不息 自强奋斗三讲
  • 钱穆: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
  • 冯友兰:论抗建
  • 闻一多:是原始,还是野蛮?
  • 第四篇 厚德载物 道德理想四讲
  • 钱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道德修养
  • 潘光旦:纪念孔子与做人
  • 朱自清:论气节
  • 钱锺书:谈教训
  • 第五篇 学以致用 求知力行四讲
  • 胡适:为什么读书
  • 钱穆:学术与心术
  • 汤用彤:理论之功用
  • 冯友兰:论知行
  • 第六篇 和而不同 文化会通六讲
  • 蒋梦麟:谈学问
  • 钱穆:中西文化接触之回顾与前瞻
  • 刘文典: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沟通
  • 汤用彤: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 罗常培:从文艺晚会说起
  • 闻一多:美国化的清华
  • 第七篇 人生境界 人格修养二讲
  • 钱穆:如何完成一个我
  • 雷海宗:人生的境界
  • 第八篇 生生不息 人文创新四讲
  • 蒋梦麟: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
  •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 杨振声:我们要打开一条生路
  • 陈铨:盛世文学与末世文学
  • 第九篇 大学之道 大学精神六讲
  • 梅贻琦:大学一解
  • 张伯苓:学行合一
  •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雷海宗:大学之使命
  • 傅斯年: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
  • 吴晗:联大精神
  • 第十篇 人文楷模 践履笃行四讲
  • 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 胡适:张伯苓先生传
  • 吴晗:闻一多先生传
  •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科学精神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四讲
  • 顾毓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费孝通:真知识和假知识
  • 胡适:演化论与存疑主义
  • 潘光旦:一种精神,两般适用
  • 第二篇 科学与人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五讲
  • 钱穆:略论中国科学(一)
  • 钱穆:略论中国科学(二)
  • 潘光旦: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
  • 曾昭抡:写给学科学的青年们
  • 陈省身: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 第三篇 科学与教育 科学精神与现代教育五讲
  • 顾毓琇:科学教育的实施
  • 梅贻琦: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
  • 胡适: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 钱伟长:大学教师必须搞科研
  • 顾毓琇:知识与智慧
  • 第四篇 科学与方法 科学方法与求知治学四讲
  • 钱伟长:谈学习方法
  • 胡适:科学方法引论
  • 吴大猷:科学方法谈
  • 毛子水:谈科学的分类和治学的途径
  • 第五篇 科学与人生 科学精神与人生道路五讲
  • 叶企孙:科学与人生
  • 钱穆:科学与人生
  • 胡适:工程师的人生观
  • 钱伟长:我为什么要弃文从理
  • 陈省身:我的若干数学生涯
  • 第六篇 中国文化与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科学四讲
  • 钱穆:中国文化与科学
  • 胡适: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节选)
  • 胡适:格致与科学
  • 毛子水:孔门和科学
  • 第七篇 中西交流与科学 西学东渐与文化反思四讲
  • 叶企孙: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及将来
  • 曾昭抡:中国学术的进展
  • 潘光旦:科学与“新宗教、新道德”
  • 吴大猷: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西方的原因
  • 第八篇 永恒的风范 科学巨匠的精神风范四讲
  • 费孝通:曾著《东行日记》重刊后记
  • 顾毓琇:纪念吴有训先生
  • 钱伟长:怀念我的老师叶企孙教授(节选)
  • 陈省身:我与华罗庚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世界文学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起源探津 古希腊罗马文学四讲
  • 钱锺书:读《伊索寓言》
  • 王力:希腊早期文学简述
  • 王力:罗马共和时代的文学
  • 柳无忌:希腊悲剧中的人生观(节选)
  • 第二篇 流变指要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西方文学四讲
  •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总图景
  • 柳无忌:莎士比亚时代的抒情诗(节选)
  • 吴宓:福禄特尔
  • 冯至:启蒙运动第一阶段的德国文学
  • 第三篇 诗苑揽胜 西方近现代诗歌四讲
  • 吴宓:英文诗话
  • 冯至:海涅的讽刺诗
  • 穆旦:漫谈《欧根·奥涅金》
  • 柳无忌:二十世纪的灵魂
  • 第四篇 戏苑风景 西方近现代戏剧四讲
  • 潘家洵:十六世纪英国戏剧与中国旧戏
  • 柳无忌:西洋戏剧发展的阶程
  • 王佐良: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诗剧
  • 冯至:莱辛的戏剧创作与理论
  • 第五篇 小说天地 西方近现代小说四讲
  • 柳无忌:近代英国小说的趋势
  • 李广田:爱仑·坡的《李奇亚》
  • 胡适: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
  • 闻家驷:罗曼·罗兰的思想、艺术和人格
  • 第六篇 名家赏析(一) 莎士比亚三讲
  • 卞之琳:莎士比亚首先是莎士比亚
  • 王佐良:读莎士比亚随想录(节选)
  • 卞之琳:论《哈姆雷特》(节选)
  • 第七篇 名家赏析(二) 歌德三讲
  • 陈铨:狂飙时代的歌德
  • 陈铨:浮士德精神
  • 冯至:歌德的格言诗
  • 第八篇 中西互鉴 中西文学交流比较四讲
  • 吴宓:希腊罗马之文化与中国
  •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总论
  • 陈铨:歌德与中国小说
  • 柳无忌:西洋文学与东方头脑
  • 后记
  • 西南联大名师课·世界哲学
  •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 编纂说明
  • 第一篇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三讲
  • 胡适: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
  • 冯友兰:柏拉图的辩证法
  • 汤用彤: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大旨
  • 第二篇 古印度哲学 古印度哲学四讲
  •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绪论
  • 汤用彤:印度哲学之起源
  • 雷海宗:印度教之成立
  • 汤用彤:释迦同时诸外道
  • 第三篇 西欧近代哲学 西欧近代哲学三讲
  • 贺麟:斯宾诺莎的世界观
  • 汤用彤:《英国经验主义》绪论
  • 汤用彤:《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导言
  • 第四篇 康德、黑格尔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三讲
  • 冯友兰:康德的批判法
  • 贺麟:黑格尔
  • 贺麟: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与费尔巴哈
  • 第五篇 叔本华、尼采哲学 德国现代哲学四讲
  • 陈铨:叔本华的哲学
  • 汤用彤:叔本华之天才主义
  • 陈铨:尼采思想的演变
  • 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
  • 第六篇 柏格森、罗素哲学 欧美现代哲学四讲
  • 胡适:晚近的两个支流
  • 张荫麟:柏格森之哲学
  • 贺麟:柏特兰·罗素
  • 钱穆:读罗素《哲学问题》论逻辑
  • 第七篇 杜威哲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四讲
  • 贺麟:实验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剖析
  • 胡适:谈谈实验主义
  • 胡适: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
  • 蒋梦麟:杜威之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 第八篇 中西激荡 中西哲学比较三讲
  • 贺麟: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
  • 潘光旦: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
  • 傅斯年: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愧西南联大博物馆出品,大师云集,作品全面,内容超丰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嘉睿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国内权威专家、学者联合国家级权威出版社打造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