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3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跨语际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对话与审美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孙晓娅近六年来组织的多场中外诗歌交流的“现场”实录,参与者有阿多尼斯、顾彬、贺麦晓、克洛德·穆沙、阿莱什·希德戈、托尼·巴恩斯通、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树才、高兴、徐爽、蓝蓝、明迪等几十位中外著名诗人、学者。探讨内容涉及新诗传统、诗歌写作实践、中外诗歌的影响与异质性差异、诗歌翻译、文化的促进与交流等。
本书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当我们谈论中国新诗时,如何自觉地发现并保护它因地域、族群、语言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特殊性?对这个问题,诗人、学者、翻译家各有不同的探察与体验。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诗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 序
- 上编 诗歌讲座
- 从诗歌中拔出来的语言
- 兰波与诗歌使命
- 从独特到普遍
- 中国现当代诗歌在法国
- 先锋派多媒体网络诗歌
- 必须懂诗吗
- 诗歌创作的持续与创新
- 台湾新诗生产与出版生态
- 诗与痕迹
- 1945年以后的东欧诗歌创作
- 诗与译诗
- 心灵在辽阔的异乡相遇蔚蓝的目光
- 外国诗歌之于我
- 存在于隐喻之中
- 永恒的“我与你”
- 法国诗歌与我
- 中编 诗歌交流
- 诗歌的声音
- 诗歌的革新
- 诗歌创作与本土或外来经验
- 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
- 诗歌的多种可能
- 诗歌与日常经验
- 诗歌与我
- 诗歌的跨界以及诗选的编辑
- 相逢在“无止境”的“第二空间”
- 下编 诗歌随笔
- 括号里的译者
- 中国当代诗歌
- 在克罗地亚翻译中国诗歌
- 谈翻译
- 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
- 细菌的志向
- 从扎加耶夫斯基的一首诗谈起
- 穿透死亡牵缠的光芒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