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呈现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

内容简介

以新闻和新闻业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已经成为传播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学研究的回顾、反思、推进和展望也成为各国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究竟何为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新闻学研究何以形成当前的面貌?新闻学研究应该走向何处?回答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是“重访”经典。

本书以导读的形式“重访”了西方新闻学领域的20余部经典著作,每篇导读兼具“解读”与“评析”,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触类旁通,探索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想象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重访”新闻学经典(代序)
  • 海伦·休斯:《新闻与人情故事》
  • 一、成书背景
  • 二、来自帕克的序言
  • 三、什么是人情故事?
  • 四、评价与反思
  • 弗雷德里克·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
  • 一、成书背景
  • 二、传媒的四种模式
  • 三、评价与反思
  • 杰里米·滕斯托尔:《工作中的记者:专业记者:他们的新闻机构、消息来源和竞争者同事》
  • 一、成书背景
  • 二、非常规与不确定的新闻业
  • 三、新闻机构的多种目标
  • 四、身兼多重角色的专业记者
  • 五、评价与反思
  • 利昂·西加尔:《记者与官员:新闻生产的组织和政治》
  • 一、成书背景
  • 二、价值、组织与常规:新闻编辑室内部的生产政治
  • 三、官员、报业与公共性:官僚机制互动下的新闻业
  • 四、评价与反思
  • 盖伊·塔克曼:《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
  • 一、成书背景
  • 二、该书的两大主题
  • 三、理解新闻——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
  • 四、理解新闻生产——事情如何成为事件
  • 五、评价与反思
  • 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 一、成书背景
  • 二、新闻业的革命:报业、社会与职业理想
  • 三、客观性理念的流变:娱乐、信息与意识形态
  • 四、反思性的生成:管理、变革与批判文化
  • 五、评价与反思
  • 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的研究》
  • 一、成书背景
  • 二、田野经验材料的呈现
  • 三、作为方法的新闻编辑室观察
  • 四、评价与反思
  • 马克·费什曼:《制造新闻》:
  • 一、成书背景
  • 二、研究起点:现实的社会建构
  • 三、被官僚制定义的新闻世界
  • 四、记者对官方事实的有限怀疑与调查
  • 五、评价与反思
  •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
  • 一、成书背景
  • 二、“框架”与“媒介霸权”
  • 三、媒体与运动的相互作用
  • 四、评价与反思
  • 兰斯·班尼特:《新闻:幻象的政治》
  • 一、成书背景
  • 二、媒体自由幻象里的新闻业危机
  • 三、制造幻象:媒体、政府与公众的合谋
  • 四、打破幻象:公民、政府与媒体的解决方案
  • 五、评价与反思
  • 丹尼尔·哈林:《“未经审查的战争”:媒体和越战》
  • 一、成书背景
  • 二、客观新闻业
  • 三、新闻报道的三个区域:共识、合理争议与异端
  • 四、新闻报道的三个区域的例证
  • 五、评价与反思
  • 爱德华·赫尔曼、诺姆·乔姆斯基:《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
  • 一、成书背景
  • 二、所谓“宣传模型”
  • 三、宣传模型的例证
  • 四、评价与反思
  • 托伊恩·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
  • 一、成书背景
  • 二、超越内容分析
  • 三、社会认知视角的引入
  • 四、评价与反思
  • 芭比·泽利泽:《躯体的报道:肯尼迪遇刺、媒体与集体记忆的塑造》
  • 一、成书背景
  • 二、遇刺事件、语境与故事讲述
  • 三、推动与重拾遇刺故事
  • 四、对“新闻业如何塑造自身”的回应
  • 五、评价与反思
  • 约翰·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
  • 一、成书背景
  • 二、理论启发:对市场新闻业的考察
  • 三、方法论反思:实证范式的集合
  • 四、评价与反思
  • 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
  • 一、成书背景
  • 二、统治新闻媒介的力量:政治和经济对新闻自由的影响
  • 三、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媒介
  • 四、有关新闻理论的几个重要议题
  • 五、评价与反思
  • 蒂莫西·库克:《新闻执政:作为政治制度的新闻媒介》
  • 一、成书背景
  • 二、作为政治制度的新闻媒介
  • 三、新制度主义与新闻生产研究
  • 四、评价与反思
  •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 一、成书背景
  • 二、《维系民主?》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 三、评价与反思
  • 詹姆斯·艾特玛、泰德·格拉瑟:《良知监护人:调查性新闻与公共美德》
  • 一、成书背景
  • 二、反讽与调查性新闻的道德悖论
  • 三、事实与价值可以分离吗?叙事与调查记者的道德判断
  • 四、道德秩序的“对象化”:调查性新闻的道德责任
  • 五、评价与反思
  • 杰克·鲁勒:《每日新闻、永恒故事:新闻报道中的神话角色》
  • 一、成书背景
  • 二、每日故事中的神话类型
  • 三、从新闻到故事,从故事到神话
  • 四、评价与反思
  • 丹尼尔·哈林、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
  • 一、成书背景
  • 二、对《传媒的四种理论》的修正
  • 三、媒介比较的四种维度和三种模式
  • 四、评价与反思
  • 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数字化新闻:在线新闻的创新》
  • 一、成书背景
  • 二、兴起中的媒介
  • 三、避险式的报业创新文化
  • 四、评价与反思
  • 詹姆斯·汉密尔顿:《有价值的新闻》
  • 一、成书背景
  • 二、新视角:新闻作为信息商品
  • 三、空间模型如何预测新闻业的变迁
  • 四、新闻业变迁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 五、评价与反思
  • 罗德尼·本森、艾瑞克·内维尔:《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
  • 一、成书背景
  • 二、超越二元对立
  • 三、比较研究的视角
  • 四、评价与反思
  • 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模仿》
  • 一、成书背景
  • 二、博奇科夫斯基的不满
  • 三、技术与工作场所的时空语境
  • 四、相似性螺旋及对其的抵抗
  • 五、同质化的新闻与危险的未来
  • 六、评价与反思
  • C.W.安德森:《重建新闻:数字时代的都市新闻业》
  • 一、成书背景
  • 二、民族志的方法和生态系统、装配的理论视角
  • 三、地方新闻业为何转向线上
  • 四、数字化时代的地方新闻工作
  • 五、建构新闻网络
  • 六、评价与反思
  • 尼基·阿瑟:《〈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 一、成书背景
  • 二、三种新兴的新闻价值观
  • 三、阿瑟所做的预测
  • 四、评价与反思
  • 马特·卡尔森:《新闻权威:在数字时代合法化新闻》
  • 一、成书背景
  • 二、对“新闻权威的基础”的再审视
  • 三、“语境中的新闻权威”:再论关系的重要性
  • 四、评价与反思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