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刻反应10年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2003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是由一篇篇对中国乡村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构成,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从乡村生活的细节--诸如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等等作深入透视,让读者沉浸到乡村中,冲击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促使你去思考,这正是不易察觉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过去的十年,中国的乡村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计划对原稿做一次大幅度的修改和增订,答应交给我们再版,以满足市场上对本书的需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自序
  • 第一篇 乡土本色
  • 一 半熟人社会
  • 二 村庄社会关联
  • 三 村庄生活的面向
  • 四 派性
  • 五 大社员
  • 六 红白喜事
  • 七 村庄类型
  • 八 村庄的含义
  • 九 村庄共同体
  • 十 人际关系理性化
  • 附: 巨变的图景
  • 十一 农民福利的计算
  • 十二 农民保守的原因
  • 第二篇 村治格局
  • 一 村治随想
  • 二 好人治村与恶人治村
  • 三 权力网络
  • 四 村民代表
  • 五 合作能力
  • 六 村治的难题
  • 七 村民小组会议
  • 八 村民小组的治理
  • 九 模化的权力结构
  • 十 民事纠纷的调解
  • 十一 治理、制度与资源
  • 第三篇 制度下乡
  • 一 抛荒
  • 二 村务公开
  • 三 税费改革
  • 四 唱票评据
  • 五 四荒拍卖
  • 六 土地制度
  • 七 农民收入
  • 八 计划生育
  • 九 合村并组
  • 十 两票制与一肩挑
  • 十一 积极村务与消极村务
  • 十二 农村儿童为什么辍学
  • 第四篇 村庄秩序
  • 一 磨洋工
  • 二 划片承包
  • 三 乡村水利
  • 四 老人协会
  • 五 村民小组长
  • 六 文化与性格
  • 七 动员与分配
  • 八 少数人决定
  • 九 富裕村的麻烦
  • 十 村庄精英的谱系
  • 十一 村民上访的理由
  • 十二 农民抗争的特点
  • 第五篇 乡村治理
  • 一 两委关系
  • 二 党政关系
  • 三 条块关系
  • 四 干群关系
  • 五 乡村债务
  • 六 乡镇财政
  • 七 招商引资
  • 八 小城镇建设
  • 九 村干部的报酬
  • 十 农民负担的机理
  • 十一 积极行政功与过
  • 十二 乡镇体制改革的方式
  • 第六篇 乡村研究方法
  • 一 学术对话的理由
  • 二 实证研究的层面
  • 三 学术规范与学术共同体
  • 附录: 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
  • 四 返回常识——以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为例
  • 附录: 阅读农村,阅读中国
  • 五 大理论与中观理论——评《黄河边的中国》的方法
  • 附录: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条
  • 结语 从乡村治理到乡村建设
  • 代跋 我的农村研究之路
  • 后记
  • 修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流水线的书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题材难得

      题材难得,总体感觉内容比较散,不够深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