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源流与主要成就、重要作家作品。引导欣赏中国文学的兴趣与门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总序
  • 中国古代戏曲的民族特质
  • 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与戏剧表现
  • 中国戏曲的结构体制
  • 四功五法与程式
  •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戏曲起源与形成诸说
  • 中国戏曲形成的条件与可能
  • 两宋经济文化环境与中国戏曲的形成
  • 古代戏曲类别之一:南戏与传奇
  • 早期南戏及《琵琶记》
  • 明中叶后的传奇风尚和汤、沈
  • 传奇入清后的新变和“南洪北孔”
  • 古代戏曲类别之二:元曲杂剧
  • 元曲杂剧的出现及其结构
  • 元曲杂剧的多样世界
  •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 王实甫《西厢记》
  • 古代戏曲类别之三:“花部戏”
  • “花部戏”崛起的历史背景
  • 作为历史事件的“徽班进京”
  • 京班的“名角制”
  • “剧种”的建立与中国本土戏剧之困境
  • 古代戏曲的班社、剧场与搬演
  • 古代戏曲的班社
  • 古代戏曲的剧场
  • 古代戏曲的搬演与演出习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开始到现在|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之一

    从任中敏、周贻白、阴法鲁到吴毓华、邓绍基、朱桓夫、解玉峰、焦海民等戏剧 (史) 学家,从傀儡戏皮影戏到杂剧、北曲、南戏再到昆腔、弋阳腔、二黄、梆梆腔,从宋词、教坊曲、大曲到声腔、剧种…… 一个月来先后读了十几部戏剧 (史) 专著且仍在继续,恍若隔世。
     
    这种时光旅行的感觉,始终是围绕着中国戏剧源头和发展脉络反复回旋的。有点像一个莫比乌斯环,即使从唐宋教坊曲进入这个回旋、从昆曲京剧秦腔等等剧种退出,总会有一种无法跳脱的氛围把我笼罩在其中。
     
    这可能与我的出发点在 “长安” 有关。
     
    几个月前我留意到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与其他项目之间草蛇灰线的关系,翻读戏剧史即是为求证我的直觉。当我在戏剧这个莫比乌斯环中一轮轮往返时,清晰地看到,故事、戏剧角色、剧本原型、剧种乃至创作者、表演者或多或少总是在 “长安 / 西安” 这个结界中反复出现。有时候它们只是纯粹的戏,有时候则表现为戏作为俗文化对立面的雅文化,有时候则是剧本原型化身为诸多其他地方剧,而它们总有一个源头在 “长安”。这恰恰是最有趣的地方。
     
    全国各地的代表性地方戏剧总有一批传承数百年的 “长安故事”,比如《西厢记》、《长生殿》、《南柯记》、《王宝钗》等,一千多年前的唐长安人以自己生活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范本创造了传奇故事,即使故事并不一定以唐长安为舞台,但这些传奇故事不可能从随便某个乡县小镇和田间地头凭空捏造出来,更不可能在藉藉无名的地方广为流传。恰恰唐长安既具备了当时最多的高知作者,又具备了异彩纷呈的世界大都会生活,还是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巅峰。就像二十年前 TVB 是华语都市剧的主要舞台、近十年北上广深是都市剧的新舞台一样,唐长安就是这样子。
     
    不过,本书基本上没有写戏剧与唐长安的关系,但我却必须率先推荐这一本,因为书中 “主角” 是正式从唐长安中脱胎而成的戏曲 —— 如同水库需要高高的水坝蓄水、再通过水坝调节水量,本书就是一道高坝,能够让人看清唐长安怎样贡献了戏剧的源头、又是怎样在清代为戏剧演进发展贡献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概括来说,本书只有一个中心 “脚色制”,即 “生旦净末丑”。“在笔者看来,脚色制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故使用生、旦、净、末、丑的戏剧可谓最富有民族特色,而各种歌舞小戏及各种‘仪式性戏剧’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并没有太多特殊性。”
     
    在 “脚色制” 这个中心之下,作者阐发出戏班人数、南戏北曲之分别、戏文结构、四套一楔子程式、花部与雅部之分别、名角制的形成乃至新中国 “创造” 出 “剧种” 一词这上下近千年的戏剧史演进逻辑。毫不夸张地说,直至读到本书,或者说在有了前十几本戏剧史专著的积累下读到本书,我才算真地掌握了判别各家观点孰可采集的中枢,也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一道 “高坝”。
     
    前十几本专著是:
    《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阴法鲁、
    《中国戏剧史讲座》周贻白、
    《道情戏与黄河文化》杨志敏、
    《秦腔与丝路文化》焦海民、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
    《中国戏剧史》余秋雨、
    《中国秦腔史》吴民钟菁、
    《元剧考论》邓绍基、
    《古代戏曲美学史》吴毓华、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朱恒夫、
    《陕西皮影戏剧本整理与研究》史娟茹曹芳韩晶磊戴荣常春、
    《元杂剧史稿》李春祥、
    《元杂剧概论》许金榜、
    《元曲曲牌研究》时俊静……
    《唐戏弄》任中敏、
     
    这份书单的排序是我的大致阅读顺序,并不存在着对重要性和可采集度的品评。作为一个想搞清楚特殊领域的非专业人士,我的方法就是掌握尽可能多的专著、并将各部著作中的信息交叉比对,简单地说就是应用《吴军信息论 40 讲》中的信息等价性、正交性、互信息和交叉验证 4 种逻辑工具。于是,本书中能够区分出戏剧文化胚胎期、戏剧核心特征、戏曲审美出路、剧种间量子纠缠态 (借用) 的观点,恰好能够把这份书单中的戏剧史尽可能兼容,尤其是能够在兼容了其他著作之后,解释戏剧如何成为一种核心的传承体系,将 “长安” 从一千三百年前延续至今。
     
    当然,本书的落脚点是希望 (通过脚色制) 找到戏剧艺术形式演变的本质力量,所谓 “花雅” 之分即是演变过程的一个切面。这一思想并不一定总能在上述书单中其他著作中产生印证,毕竟,一本书写不尽所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意间看到的一本书,读起来挺轻松流畅,B 站上一搜还有视频课。中国的戏剧发展有自己的脉络,自成一体,年轻的时候不爱听,现在慢慢咂摸出那种味道来,感觉世上的事明明一眼就看尽了,以为早就明白,其实一点没明白。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