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8千字
字数
2017-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这对互补共生关系入手,以清华大学为例,探索了1925-193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内容简介
分科制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自建立以来所沿袭的传统,而通才教育为应对分科制弊端,弥补人才培养方面视野狭窄的不足而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一)
- (二)
- (三)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状况综述
-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
- 第一章 改办大学受挫与新大学制度的酝酿
- 第一节 留美预备学校概况
- 第二节 改办大学受挫与新大学制度的酝酿
- 第二章 “造就领袖人才”:新大学制度的尝试与通才教育
- 第一节 新大学教育宗旨和方针的确立
- 第二节 新大学学制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选拔可造之才
-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探索
- 第五节 新大学制度在争议中停顿
- 一、各方对新大学制度的反应
- 二、教务长张彭春辞职与新大学制度停顿
- 第三章 改弦易辙:学系制下通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 第一节 学系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学制修改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文理兼重与人才选拔
- 第四节 教学活动与人格培养
- 第四章 谋求“学术独立”:罗家伦长校时期的通才教育
- 第一节 罗家伦长校及其通才教育理念
-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系统化
- 一、公共必修课程
- 二、他系必修和选修课程
- 第三节 招生活动中文理兼重原则的偏离与回归
- 第四节 “学术化”方针下的教学活动
- 第五节 学术团体的兴起与知识面扩展
- 第六节 “纪律化”方针下的人格培养
- 第五章 探寻“大学之道”:梅贻琦长校时期的通才教育
- 第一节 梅贻琦长校及其通才教育理念
- 第二节 施行“大一不分院系”制度
- 一、“大一不分院系”制度的建立
- 二、“大一不分院系”制度实施后学生的反应
- 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 第四节 新生招考中的通才标准取向
-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 第六节 师生合作与人格培养
- 结语
- 一、分科时代通才教育的特征
- 二、清华大学实施通才教育的成效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文献与资料汇编
- 二、校刊及校友出版物
- 三、日记、书信、回忆录、口述史、文集
- 四、民国时期报纸、期刊
- 五、论著
- 六、学位论文
- 七、论文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