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围绕“两宋帝国”与“地方社会”等主题展开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论题涉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域下的“历史中国”、宋朝的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官治与民治视域下宋朝村民的日常生活、男性书写取向的宋朝女性对儒家纲常理念的墨守与突破、区域史取径下的宋朝东南“地方社会”、乡胥在赋役征派过程中的表现等,所收书评类文字,是作者近年“精读一部书”计划下教导模式的一项探索。

本书在整体史观下思考“历史中国”视域下的“区域”与“中国”,瞩目问题意识、视野、文献、架构、文辞,显现出作者承继古典传统、思考文献数字化、学科整合时代历史研究的既有与未来路径,如何更好在当今现实境况下追求精深之作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努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编 国权不下县?
  • 第一章 唐宋时期乡村控制理念的转变
  • 一 唐宋乡村管理制度的转变
  • 二 从制度同一到顺时应变
  • 三 从海内一统到“因地制宜”
  • 四 “以官治民”抑或“以民治民”:从乡官制到乡役制
  • 五 理性行政抑或“典常不立”
  • 第二章 宋代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的努力
  • 一 户等制、保甲制与乡村治理
  • 二 社会“慢变量”视域下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的力度和限度
  • 三 “公”“私”交织背景下村落的被统治
  • 第三章 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
  • 一 乡里都保头目
  • 二 家族和宗族的首要人物
  • 三 豪强形势户与乡间士人等
  • 四 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
  • 第四章 宋代富民与乡村治理
  • 一 “富民”的构成
  • 二 豪横、长者与富民的多元社会形象
  • 三 彼此相资以保其生?
  • 四 余论
  • 第五章 官治、民治规范下村民的“自在生活”
  • 一 村民们的“自在生活”
  • 二 “皇权至上”政体下无所不在的刚性官治网络
  • 三 “官治”网络下的“民治”模式
  • 四 纲常理念教化——化有形为无形的柔性意识观念控制
  • 五 余论
  • 第六章 赵宋王朝对乡村社会的柔性治理
  • 一 皇权“不在场”
  • 二 “官治”网络笼罩田园景象
  • 三 沉睡的记忆
  • 第七章 北宋弓箭手的军事作用
  • 一 弓箭手创设的背景
  • 二 弓箭手的军事作用
  • 三 余论
  • 第八章 元代乡役主首制度探微
  • 一 元代主首乡村治理的主要职能
  • 二 主首职能的混乱及制度施行中的偏离
  • 三 元代主首制度与宋朝乡役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二编 区域中国与地方历史
  • 第一章 “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 一 “唐宋社会变革”假说——“回到内藤湖南”
  • 二 “唐宋变革论”之反例
  • 三 “唐宋变革论”的反思与“区域差异”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 第二章 “税赋弊源皆在乡胥之胸中”
  • 一 宋朝职役、乡役与乡司职役概况
  • 二 南宋乡司在赋税征收过程中违法舞弊的表现
  • 三 南宋乡司在点派差役过程中违法舞弊的表现
  • 四 宋朝法制、州县官员对违法乡司的处罚及其深层内涵
  • 第三章 官府与寺僧:宋元明公益活动的历史书写
  • 一 儒佛相互影响中的公益理念追索
  • 二 官府、僧侣在公益实践过程中的主导与被主导
  • 三 公益活动中的僧寺与其他社会群体
  • 四 余论
  • 第三编 两性无别与有别
  • 第一章 芳名遗踪
  • 一 宋代女性的命名特点
  • 二 从女性的名字看宋代社会面貌
  • 三 男性笔端的女性人名用字与两宋社会
  • 第二章 “说法”与“做法”
  • 一 已嫁女在丈夫家族中的影响
  • 二 已嫁女本家对其行事的影响
  • 三 余论
  • 第三章 孝道与纲常的悖逆
  • 一 “子幼未有所从”
  • 二 夫死,有子已成年
  • 三 “选精”“集粹”与男性儒士的历史书写
  • 第四编 学源有自·史家与追忆
  • 第一章 天水换新天,古史见新颜
  • 一 生平与学术简历
  • 二 关于宋辽夏金史的研究
  • 三 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
  • 四 对中国古代史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
  • 五 治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 六 人师风范
  • 附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附二 漆侠先生和我
  • 第二章 漆侠教授著作编年目录
  • 著作
  • 编著
  • 论文
  • 第三章 主流与潮流
  • 一 傅衣凌学术成长历程与主要成就简述
  • 二 1940—1960年代法国等国际学术潮流与傅衣凌的研究
  • 三 余论
  • 第四章 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 第五章 那一代学人对“先生”的爱
  • 第五编 史论·求美与求真
  • 第一章 政局演进与唐宋士族转型的经济元素
  • 一 晋唐、两宋士族史研究之比较
  • 二 唐宋士族转型的经济元素
  • 三 “走出”士族?——问题与方法
  • 第二章 见与未见,求真与求全
  • 一 欧阳脩存世作品及其版本考略
  • 二 欧阳脩作品整理底本选择
  • 三 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新挑战:以欧阳脩作品整理为中心
  • 第三章 中国古代乡村的“被治理”
  • 一 两宋乡村治理的历史实相与相关议题
  • 二 “被治理”的农民与“弱者的武器”
  • 三 学术创新、议题推进与学术史
  • 第四章 整体史关怀下追求精细幽微的史学典范之作
  • 一 议题建构与文献取舍,整体史和“活的”制度史
  • 二 周藤吉之先生及其学术成就
  • 三 周藤吉之宋代乡村研究“前史”与“后史”:国内学术视角的观望
  • 四 赘语
  • 第五章 国际性学术议题的形塑与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 第六编 管窥与评骘(上)
  • 第一章 典范与牵引
  • 一 论题形塑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 二 论证方式和过程的学术理性
  • 三 水中盐味,史识深蕴
  • 四 阅读者的困惑
  • 第二章 论题归纳、史料解读与史学的论证表述
  • 第三章 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说法”和“做法”
  • 第四章 谣谚里的宋代中国
  • 第五章 新学术视域下的巫、巫文化与传统女性研究
  • 第六章 张文著《宋朝社会救济研究》评介
  • 第七章 困局中的博弈:追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之历史实像
  • 一 两宋区域史研究的方兴未艾与南宋川陕军事史的研究
  • 二 研究旨趣的异同
  • 三 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之南宋川陕战区边防
  • 四 深入探讨与学术精进
  • 五 阅读疑惑与增益空间
  • 第七编 管窥与评骘(下)
  • 第一章 文场供秀句,帆影日积高
  • 一 议题设定与研究内容
  • 二 研究取径与方法意旨
  • 三 学术成长与史家个性
  • 四 精进和增益的空间
  • 第二章 凸显“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历史图像
  • 第三章 10—13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动
  • 一 宏观着眼、整体把握与经济学新理论的引入
  • 二 新方法的运用与新见迭出
  • 第四章 由法入史抑或由史入法
  • 第五章 中外学术视域观照中的“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研究
  • 一 国际学术视野下元代“地方精英”论题之展开
  • 二 苏著的议题与国际性议题的同与异
  • 三 地方精英展示其影响力的“场域”
  • 四 深入探讨与学术精进
  • 五 阅读疑惑和增益空间
  • 第六章 文辞清丽,别开生面:才子笔尖下的酒与元朝社会
  • 一 视野广阔,思维细腻,论述详瞻
  • 二 广搜博采,史料丰赡
  • 三 文辞流丽,史蕴诗心
  • 第七章 杨国安著《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读后
  • 第八章 雪泥鸿爪 短论一束
  • 第一节 王善军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读后
  • 第三节 王善军著《宋代世家个案研究》评介
  • 第三节 二元并存,多层参差:探寻两宋时空交错朝贡运行之力作
  • 第四节 邢铁著《中国家庭史·辽宋金元时期》评介
  • 第五节 开启被隐蔽的历史光景
  • 第六节 徐东升著《宋代手工业组织研究》评介
  • 第七节 学术史视域的宋代研究史
  • 第八节 漆侠先生主编《中国改革通史》读后
  • 第九节 揭开“丰亨豫大”背后的北宋晚期政局:杨小敏《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政局研究》读后
  • 第十节 点到为止:我们该如何评议陈寅恪
  • 第八编 教学相长
  • 第一章 知识、方法和能力
  • 一 缩写名家名作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 二 “精读一本书”与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科研能力的培养
  • 三 赘语
  • 第二章 典范牵引、实践模拟与学术入门
  • 一 历史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 二 牵引与典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 三 结语
  • 第三章 “史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的回应与反思
  • 一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目标
  • 二 授课方式
  • 三 授课效果
  • 四 教学过程中的师与生
  • 五 疑惑与反思
  • 回望来时路·代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