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2千字
字数
2022-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60个认知偏差条目,帮你建立蛛网般的完整逻辑链条。
内容简介
你被假新闻骗过吗?
你有过吵架没发挥好的经历吗?
你相信与血型和星座相关的性格测试吗?
为什么“双十一”忍不住大批囤货?
为什么总在分手后才发现对方有多渣?
不管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选择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决定。即便是成功的学者、受欢迎的公众人物,有时也会放出离谱言论。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常识”就是“世界的常识”。认知偏差是影响人类判断的一大障碍。
本书聚焦于日常问题,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角度出发,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解决之道。
别再“想歪”,打造正确的认知方式,我们就能减少错觉和误判,活得更通透、更高效、更愉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什么是“认知偏差”
- 品川站在品川区吗
- 从3个研究领域展开论述
- 如何选择正确的信息
- PART Ⅰ 逻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 01 二分法谬误
- 选项真的只有2个吗
- 在极端情况下也不能选错选项
- 隐藏的2个选项
- 选项数量计算公式
- 02 连锁悖论
- “新”这个字其实很难用
- “沙堆”的定义
- 模棱两可的词语和边界
- 注意这些含糊不清的词语
- 03 歧义谬误
- 有好朋友就不用工作吗
- “哪天”能得到果酱呢
- 同一个词语也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 04 循环论证
- 你刚才已经说过一次
- 稍微变复杂一些能减轻违和感
- 结论仅有一个
- 词语的定义也有循环
- 05 滑坡论证
- 当不了律师就不能幸福吗
- 滑坡论证中潜藏的传递性
- 基于模糊因果关系的论点
- 寻找证据和例外情况
- 06 轻率概括
- 宽松一代真的做不好工作吗
- 从个体的特征推导出整体的特征
- 如何避免轻率概括
- 归纳法何时有用
- 07 采樱桃谬误
- 只把自己想看的东西拿给别人看的人,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的人
- 不想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
- 质疑不利的事实才能更加让人信服
- 如何对待采樱桃谬误
- 08 赌徒谬误
- 为什么戒不掉赌博
- 连续5次出现黑色的概率是多少
- 注重每次的概率,而不是连续的概率
- 过去的结果并不影响未来
- 09 人身攻击谬误
- 不会打扫卫生或不会洗衣服的人就不会做饭吗
- 受到人身攻击时,也许胜利就在眼前
- 将人格与言行分开是否合适
- 10 诉诸虚伪
- 这事轮得到你来说吗
- 回归争论的本题
- 泥潭中的战斗
- 如何避免“诉诸虚伪”
- 11 稻草人谬误
- 警惕偷换论点
- 米饭论证法
- 公平坦率的视角很重要
- 12 乐观预测
- 你是否只希望发生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 如果你被对手的热情打动了
- 学会使用乐观预测和热情
- 希望与绝望的平衡
- 13 蒙面人谬误
- 克拉克·肯特=超人
- 无法替换的情况
-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 14 合取谬误
- 琳达是个什么样的人
- 重视代表性特征
- 对事物或人的期望值过高
- 条件越多适用范围就越窄
- 15 否定前件
- 选择意大利烩饭而不是意大利面对吗
- 关于意大利面和碳水化合物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 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否定前件
- 16 肯定后件
- 真的是得了流感吗
- 更复杂的转换
- 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肯定后件
- 17 四项谬误
- 日常会话中隐藏着许多三段论
- 三段论的错误用法
- 记得数一下概念的数量
- 18 信念偏见
- 黑心公司的诡辩
- 论证的合理性与信念之间的冲突
- 信念比你想象的更可靠吗
- 19 信念保守主义
- 一旦开始怀疑,就需要时间来消除疑虑
- 选择1号袋子的概率是多少
- 修正信念很困难
- 看似顽固的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 20 常识推理
- 当得知企鹅是鸟类时,你一定很惊讶
- 常识推理对于人工智能也是必要的
- 人类思维的复杂性
- “人性”对人工智能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吗
- PART Ⅱ 认知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 21 米勒-莱尔错觉
- 研究错觉的意义
- 哪条线看起来更长
- 三维世界的独特视角
- 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的错觉
- 22 鸭兔图
- 你看到的是一只兔子还是一只鸭子
- 你看到的是B还是13
- 产生反转的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 “反转”你的观点,看清看不见的东西
- 23 橡胶手错觉
- 为什么你会觉得一只橡胶手是你自己的手
- 多感官整合是错觉的来源
- 延伸的自我
- 24 麦格克效应
- 听觉不是处理声音的唯一方式
- 产生麦格克效应的多感官整合
- 日常生活中的麦格克效应
- 25 潜意识效应
- 潜意识的感知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 潜意识认知具有影响力的条件
- 著名的“实验”及其影响
- 影响好恶的意外因素
- 26 吊桥效应
- 使用吊桥的实验
- 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 误解“自己的感觉”
- 27 认知失调
- 坚持工作到极限的人们
- 认知失调的产生机制
- 黑心公司员工的想法
- 你的行为是你思想的一面镜子吗
- 28 情绪一致性效应
- 为什么会感到越来越消极
- 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实验
- 是大脑中的某个网络机制导致了情绪一致性效应吗
- 我们无法摆脱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吗
- 29 似曾相识
- 这里的风景好像以前见过
- 病理学还是日常生活
- “相似性”是触发似曾相识现象的原因之一
- 如果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请不要担心
- 30 舌尖现象
- 那首有名的歌,叫什么来着
- “驯化”舌尖现象
- 我不能完全记起来,但好像能想起一些
- 舌尖现象的两种理论
- “记不起来”并不意味着“忘记”
- 31 虚假记忆
- 记忆是一种变化的东西
- 记忆恢复疗法为什么不再被使用
- 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 32 睡眠者效应
- 谣言从何而来
- 睡眠者效应存在于你脑海中吗
- “善说者受益”的战争
- 33 心理定势
- 9点问题和假想的“盒子”
- 跳出思维的盒子
- “发呆”的重要性
- 34 功能固着
- 尝试解答蜡烛问题
- 与灵感的联系
- 人工智能尚未赶上人类
- 35 选择性注意
- 在聚会的喧嚣声中交谈
- 选择性注意也发生在声音以外的其他地方
- 如果偏离了选择性注意
- “骑着车玩手机”的危险性
- 36 注意瞬脱
- 注意力和日常生活
- 注意力也会“走神”吗
- 注意力资源不是无限的
- 如何减少注意瞬脱
- 37 聪明汉斯效应
- 聪明汉斯的故事
- 可见的东西及其另一面
- “确信”对他人的影响
- 聪明汉斯的教训
- 38 确认偏见
- 挑战“4张卡片问题”
- 难点1:确认偏见
- 难点2:主题内容效应
- 如何摆脱确认偏见
- 39 迷信行为
- 虚假的因果关系
- 迷信行为的机制
- 迷信行为很普遍
- 如何处理迷信问题
- 40 伪相关
- 冰激凌销量和溺水事故
- 让我们找出潜在变量
- 如果意识不到潜在变量会怎样
- 与数字融洽相处
- PART Ⅲ 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 41 纯粹接触效应
- 主题曲效应
- 见面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对方吗
- 纯粹接触效应的发生范围
-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纯粹接触效应
- 42 同理心差距
- 爱是盲目的吗
- 为什么减肥很难成功
- 同理心受经验的影响
- 43 光环效应
- 漂亮的人内心也很美丽吗
- 父母光环产生的原因
- 如果给人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
- 44 巴纳姆效应
- 为什么占卜很准
-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 如何避免被占卜所骗
- 45 刻板印象
- 血型性格论的分类
- 刻板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 血型性格分类与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歧视和偏见
- 46 道德许可效应
- 如此优秀的人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
- 社会贡献是否能降低出现不当行为的门槛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许可效应
- 保持谦逊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 47 基本归因错误
- 摔倒的原因是什么
- 受指示的行动和个人意见
- 为什么会出现基本归因错误
- 48 内群体偏见
- 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吗
- 内群体偏袒和歧视
- 如何消除群体间的歧视
- 49 终极归因错误
- 你的盟友团队是否能力更高
- 个人和群体
- 如何看待日本和韩国在世界杯上的表现
- 终极归因错误的陷阱
- 50 自我防御性归因假设
- 处罚是否得当
- 自己的立场和当事人的立场
- 潜藏在性犯罪和虐待案件中的陷阱
- 51 心理抗拒
- 严厉的禁止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 善意的提醒是多管闲事吗
- 有些东西越难得到,我们就越想得到
- 阻碍让恋爱更加热烈
- 52 安于现状偏差
- 收益还是损失
- 害怕失去,而不是以获得为乐
- 一旦获得某样东西就很难放手的拥有效应
- 为什么组织变革进展缓慢
- 53 公正世界假设
- 做了错事就会受到惩罚吗
- 为什么受害者会受到指责
- 做好事总是有好报吗
- 公正世界假设的光明面和黑暗面
- 54 系统导向偏差
- 世界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之处
- 如何在不合理的世界生活下去
- 煽动焦虑的信息会产生反作用
- 55 啦啦队效应
- 在群体中比独自一人时更有吸引力吗
- 啦啦队效应的机制
- 啦啦队效应中的性别差异
- 56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 团体和个人
- 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吗
- 不要被数字所迷惑
- 57 一致性偏差
- 为什么热门餐厅排队的人会越来越多
- 一致性的压力
- 一致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危险性
- 58 从众效应
- 一致性偏差和从众效应
- 受欢迎的人因为受欢迎而被大家喜欢
- 别人都有的东西你也想要吗
- 营销中的从众效应
- 59 邓宁-克鲁格效应
- 井底之蛙效应
-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原因
-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表现
- 60 知识诅咒
- 教孩子学习是很困难的
- 思考对方的背景
- 解开魔咒
- 参考文献
- 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