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方位、多层次介绍了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和新进展,与时俱进。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着重讲述了学术研究、学术规范的概念,学者治学的素质,学术忠诚与道德,出版与知识产权,文献包括电子文献的检索和最基本的各种学术规范,提供和评析了中外文理各学科学术失范与遵守规范的典型案例。

本书第一版于2005年出版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文理各学科学术规范的著作,具有全面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简明性等特色。它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理科研究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编辑出版界、科研管理界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二版前言
  • 第1章学术规范概述
  • 1.1 学术规范的界定
  • 1.2 学术规范的内容
  • 1.3 学术规范的目的
  • 1.3.1 开展学术交流
  • 1.3.2 增进学术积累
  • 1.3.3 加强学术创新
  • 1.4 学术规范的作用
  • 1.4.1 有利于整治学术生态
  • 1.4.2 有利于培养学术新人
  • 1.4.3 有利于增强学术自主自律意识
  • 1.4.4 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 1.4.5 有利于提高学术国际化水平
  • 1.4.6 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 第2章学术研究基本规范
  • 2.1 学术自由
  • 2.1.1 学术自由概念的含义
  • 2.1.2 坚持学术自由的必要性
  • 2.1.3 坚持学术自由的要求
  • 2.2 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
  • 2.2.1 学术贵在创新
  • 2.2.2 学术积累是学术创新的前提
  • 2.2.3 坚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的要求
  • 2.3 学术平等与学术合作
  • 2.3.1 学术平等与学术合作的含义
  • 2.3.2 坚持学术平等与学术合作的要求
  • 2.4 学术求真与学术致用
  • 2.4.1 学术求真与学术致用的含义
  • 2.4.2 学术研究离不开学术求真与学术致用
  • 2.4.3 坚持学术求真和学术致用的要求
  • 2.5 学术道德与学术法律
  • 2.5.1 学术道德的含义
  • 2.5.2 学术道德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典型案例
  • 2.5.3 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法律的要求
  • 第3章学术研究程序规范
  • 3.1 有关术语的界定
  • 3.1.1 研究程序
  • 3.1.2 研究课题
  • 3.1.3 文献
  • 3.1.4 假说
  • 3.1.5 观点
  • 3.1.6 研究方法
  • 3.1.7 研究计划
  • 3.1.8 研究成果
  • 3.1.9 研究伦理
  • 3.2 学术研究选题的要求
  • 3.2.1 应选择具有意义的课题
  • 3.2.2 应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
  • 3.2.3 应选择符合自身主客观条件的课题
  • 3.2.4 应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题
  • 3.3 文献调研的要求
  • 3.3.1 应掌握本领域最重要的文献
  • 3.3.2 应了解相近、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
  • 3.3.3 应全面调研信息源,提高课题的查全率
  • 3.3.4 应采用阅读技巧,对课题范围有一个大概了解
  • 3.3.5 应按照一致的形式将重要的文献或文献线索做出记录
  • 3.4 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
  • 3.4.1 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提出假说或观点
  • 3.4.2 由一般规律推出特殊情况下的假说或观点
  • 3.4.3 由事物的对称性和相关性,提出假说或观点
  • 3.4.4 从调研事实中找出规律,以此作为假说或观点
  • 3.4.5 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假说或观点
  • 3.4.6 提出假说或观点应能解释已有的事实,并具有预测功能
  • 3.5 应用研究方法的要求
  • 3.6 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
  • 3.6.1 认真细致
  • 3.6.2 明确具体
  • 3.6.3 科学性
  • 3.6.4 层次性
  • 3.6.5 有弹性
  • 3.6.6 真实性
  • 3.7 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要求
  • 3.7.1 应按照课题的性质和特点收集有关的资料
  • 3.7.2 应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
  • 3.7.3 应注意不断地补充有关资料
  • 3.7.4 精选、分析研究资料
  • 3.8 总结研究成果
  • 第4章学术研究方法规范
  • 4.1 方法、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界说
  • 4.1.1 方法
  • 4.1.2 方法论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研究方法的作用
  • 4.2 研究方法的使用原则
  • 4.2.1 必用性
  • 4.2.2 明确性
  • 4.2.3 恰当性
  • 4.2.4 选择性
  • 4.2.5 一致性
  • 4.3 研究方法使用的一般注意事项
  • 4.3.1 注意使用新的研究方法
  • 4.3.2 注意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 4.3.3 注意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 4.4 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规则
  • 4.4.1 观察法
  • 4.4.2 调查法
  • 4.4.3 实验法
  • 4.4.4 文献研究法
  • 4.4.5 概念分析法
  • 4.4.6 案例分析法
  • 4.4.7 历史研究法
  • 4.4.8 比较分析法
  • 4.4.9 抽象思维法
  • 4.4.10 归纳法
  • 4.4.11 演绎法
  • 4.4.12 形象思维法
  • 4.4.13 灵感思维法
  • 4.4.14 统计法
  • 4.5 常用、较新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4.5.1 定性研究方法
  • 4.5.2 定量研究方法
  • 第5章学术论著撰写规范
  • 5.1 学术论文的内容要求
  • 5.1.1 学术论文的概念
  • 5.1.2 学术论文的类型
  • 5.1.3 学术论文的内容要求
  • 5.2 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
  • 5.2.1 前置部分
  • 5.2.2 主体部分
  • 5.2.3 附录部分
  • 5.2.4 结尾部分
  • 5.3 研究报告的内容要求
  • 5.3.1 研究报告的概念
  • 5.3.2 研究报告的类型
  • 5.3.3 研究报告的内容要求
  • 5.4 研究报告的格式要求
  • 5.4.1 前置部分
  • 5.4.2 主体部分
  • 5.4.3 附录
  • 5.5 图书的内容要求
  • 5.5.1 图书的类型
  • 5.5.2 学术专著的内容要求
  • 5.5.3 教材的内容要求
  • 5.5.4 工具书的内容要求
  • 5.6 图书的格式要求
  • 5.6.1 学术专著和教材的格式要求
  • 5.6.2 工具书的格式要求
  • 5.7 论著的修改与投稿
  • 5.7.1 论著的修改
  • 5.7.2 论著的投稿
  • 第6章学术引文规范
  • 6.1 引文、参考文献、参考书目、注释概念之辨析
  • 6.1.1 引文
  • 6.1.2 注释的含义
  • 6.2 引文的本质、作用、动机和类型
  • 6.2.1 引文的本质
  • 6.2.2 引文的作用
  • 6.2.3 引用的动机
  • 6.2.4 影响文献被引的因素
  • 6.2.5 引文的类型
  • 6.3 抄袭
  • 6.4 引文的使用要求
  • 6.4.1 不能不阅而引、不选而引
  • 6.4.2 不能引而不注
  • 6.4.3 引文以正式或审核过的文献为主
  • 6.4.4 引用文献有多个版本时,应注意引用恰当的版本文献
  • 6.4.5 忠实原著,不能断章取义
  • 6.4.6 引自中译本,不得注出外文原版名称
  • 6.4.7 间接引文也应列入参考文献中,并注明出处、页码
  • 6.4.8 引用最优文献
  • 6.4.9 不能过度引用
  • 6.4.10 引用电子文献、网络资料应慎重
  • 6.5 引文的著录要求
  • 6.5.1 参考文献表的排序
  • 6.5.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 6.5.3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
  • 6.5.4 各文献类型的著录格式
  • 6.5.5 关于责任者、题名、版本、出版项等的著录要求
  • 6.5.6 一些缺项和可灵活处理的著录项目
  • 第7章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
  • 7.1 学术署名的意义与权利
  • 7.1.1 署名的意义
  • 7.1.2 署名权
  • 7.2 学术署名的资格与排序
  • 7.2.1 署名资格
  • 7.2.2 署名顺序
  • 7.3 学术署名的格式
  • 7.4 著作方式的种类与标注
  • 7.4.1 著、编和编著
  • 7.4.2 译和编译
  • 7.4.3 著作方式的标注
  • 7.5 致谢的要求
  • 7.5.1 应致谢对研究或论文提出过建议和帮助的个人和机构
  • 7.5.2 应指出被致谢者的工作内容和贡献
  • 7.5.3 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
  • 7.5.4 应向下列人员致以谢意
  • 第8章学术评价规范
  • 8.1 学术评价的含义
  • 8.1.1 政府部门
  • 8.1.2 科研管理部门
  • 8.1.3 学者及学术共同体
  • 8.1.4 社会大众
  • 8.2 学术评价的类型
  • 8.2.1 国家学术实力评价
  • 8.2.2 学术计划评价
  • 8.2.3 学术项目评价
  • 8.2.4 学术机构评价
  • 8.2.5 学术人员评价
  • 8.2.6 学术成果评价
  • 8.2.7 学术媒体评价
  • 8.3 学术评价的原则
  • 8.3.1 目的性原则
  • 8.3.2 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 8.3.3 分类评价原则
  • 8.3.4 质量原则
  • 8.3.5 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 8.3.6 相对性原则
  • 8.4 学术文献评价的一般标准
  • 8.4.1 选题是否恰当、前沿、有意义,发现程度、难易程度等(加权系数15%)
  • 8.4.2 观点或论点是否明确、独到、新颖等(加权系数5%)
  • 8.4.3 方法是否有创新、突破、改进、应用等(加权系数20%)
  • 8.4.4 论证是否有力、理由充足、内容详实、逻辑性强等(加权系数15%)
  • 8.4.5 资料是否丰富、准确、引用和注释规范等(加权系数10%)
  • 8.4.6 用词是否专业、规范、流畅、准确、生动等(加权系数5%)
  • 8.4.7 影响:是否有正面反响、被正面引用、转载、文摘、索引、评论、获奖、推动本学科程度、发表期刊或出版社影响等(加权系数15%)
  • 8.4.8 效益:是否被有关机构采用、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思维方式改变、精神财富创造等(加权系数15%)
  • 8.5 各类型文献评价的具体标准
  • 8.5.1 基础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
  • 8.5.2 应用性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
  • 8.5.3 资料工具性文献的评价标准
  • 8.5.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
  • 8.6 文献成果的分类评价
  • 8.6.1 文章类
  • 8.6.2 著作类
  • 8.6.3 研究咨询报告类
  • 8.7 学术评价的注意事项
  • 8.7.1 考核评审人的可信度
  • 8.7.2 实行严格的评审制度
  • 8.7.3 采用匿名或具名评审方式
  • 8.7.4 宽容评价“非共识”项目及论著
  • 8.7.5 注重评价学术机构的整体水平
  • 8.7.6 注重评价学术团体的群体与带头人
  • 8.7.7 注重评价突出成绩、典型事例和代表作
  • 8.7.8 注重评价学术定位
  • 8.7.9 注重评价学术积累
  • 8.7.10 注重创新,慎重评奖,准确用词
  • 8.7.11 慎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
  • 8.7.12 合理使用引文索引
  • 8.7.13 科学安排评价时间
  • 8.7.14 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
  • 第9章学术批评规范
  • 9.1 学术批评的含义及概述
  • 9.2 学术批评的构成要素及流程
  • 9.3 学术批评的类型
  • 9.3.1 书评式批评
  • 9.3.2 切磋争鸣式批评
  • 9.3.3 打假式批评
  • 9.4 学术批评的作用
  • 9.4.1 学术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
  • 9.4.2 学术批评有利于建立与遵循学术规范
  • 9.4.3 学术批评有利于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与学术“泡沫化”
  • 9.4.4 学术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 9.4.5 学术批评有利于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
  • 9.5 学术批评的原则与要求
  • 9.5.1 学术批评的原则
  • 9.5.2 对批评者的要求
  • 9.5.3 对被批评者的要求
  • 9.5.4 对学术媒体的要求
  • 9.5.5 对学术界的要求
  • 附录
  • 附录A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
  • 一、充分认识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重要意义
  • 二、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
  • 三、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
  • 四、完善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
  • 五、采取有力措施将改进科研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 附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
  • 附录C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
  • 附录D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 参考文献
  • 索引
  • 第一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

    实际上,学术规范的核心是倡导做真学问,真学问的精髓是创新,创新又必须有规矩,必须建立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