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真实的荒野求生故事,震撼千万读者心灵。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时报》等一线媒体争相报道,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讨论旋风。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 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一生的寻找
  • 第一部分 出走
  • 01 搭便车的男孩
  • 02 SOS
  • 第二部分 新生
  • 03 再见,亚特兰大
  • 04 流浪,流浪
  • 05 一路向西
  • 06 生命中的空白
  • 07 贞洁无瑕的道德
  • 08 愚蠢?傲慢?疯狂?
  • 09 不同寻常的人生
  • 第三部分 追寻
  • 10 噩耗还是来了
  • 11 权威与叛逆
  • 12 无法原谅的错误
  • 13 冒险的代价
  • 14 野性的呼唤
  • 15 两个不安的灵魂
  • 第四部分 觉悟
  • 16 荒野重生
  • 17 灵魂的原乡
  • 18 真实的幸福
  • 后记
  • 附录 克里斯•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都市回归荒野

    或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我都曾想过逃离这樊笼般的生活,回归荒野吧。但真正能做到舍弃一切,践行内心渴望的人有多少呢?这就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跟着作者一起探寻荒野生存的意义,一起缅怀那个勇敢的 24 岁男孩,一起感慨人生的短暂与缺憾。向往大自然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书中已逝主人公的极端选择只是一种 “极致表达”,他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比山更高》中的严冬冬等人一样,都是为了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这只是一种选择。但作为在都市生活中的我们完全可以用更温和、更适配现代生活的方式,来填补内心的 “荒原”,满足这种本能渴望,满足对精神花园的打理要求。对于我来说,看风景不用特意去远方,日常里的小场景也能搭建和自然的连接。去湘江边散步时,我会多留意路边的树、天空的云、墙角的植物,甚至下雨天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动静,用感官去 “捕捉” 自然细节,每天我会花 5 分钟观察楼下一棵树的叶片变化,这种 “微小联结” 能慢慢积累对自然的归属感。​此外,我还可以在家打造 “微型自然角”,比如养几盆好养活的绿植(绿萝、薄荷、多肉、月季、桑树),或放一个鱼缸,摆上几块捡来的石头、贝壳,看着植物生长、鱼儿游动,能直观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也能缓解城市生活的 “人造感”。 我会用 “轻量级户外” 替代 “荒野生存”,平衡渴望与安全。城市里面和周边有许多的公园(施家港公园等)、郊野步道徒步,或找一片有草地的地方躺着晒晒太阳、听鸟叫,也能让身体和心理从 “城市模式” 切换到 “自然模式”。甚至只是在河边发呆、看水流,这种 “不费力” 的方式也可以缓解焦虑。 最后,面对分工细、技术快带来的 “内心荒原”,可以主动在生活中加入 “自然元素”,中和这种疏离感,比如用看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微观世界》)、听自然白噪音(雨声、森林鸟鸣),或读一本关于植物、动物的散文,让大脑短暂脱离 “效率化”“数字化” 的紧绷状态。​书中的主人公用生命的代价才懂得 “真正的快乐需要分享”,“原谅之后懂得爱”,“对自己的亲人不要那么苛刻” 的真谛。他的离世警醒我们:要珍惜平凡的生活,要回归荒野需得做好万全的准备,生与死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在大自面前,人类真的非常渺小。我们生活在安全又物质丰裕的环境中,做到 “大隐隐于市” 完全是可能的,在都市中也能回归荒野,不是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去勇敢地探寻自我吧

      被书名吸引后随手翻开这本我以为的 "冒险记",又被作者描写的克里斯的 "叛逆" 行为及令人惋惜的结局感到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回事?顺着作者的调查、克里斯路途中遇到的人、记录的日记…… 各种时空的线索汇聚在一起,一场克里斯关于对自然对生命对自我的探索呈现在大众眼前。看书过程中,时常被克里斯的真诚与善良打动,看到他艰难中迸发的热情,看到他遇到危险后写的日记,看到他弥留之际的祈祷,看到他无悔追寻的笑容,泪水总是溢出眼眶…… 希望聪明、善良、慷慨、有爱心的克里斯在天堂可以继续对理想进行探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我不敢认同,但作为一本探索、分析真相的书籍,我非常推荐,不是男孩的故事本身,而是作者探寻真相的方法和态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