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种全新设计思维方式:设计应从“以人为本”转向“以人类为本”。

内容简介

用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好的设计需要集经济效益,社会视角,生态意识,审美思考于一身,好的设计师也需要具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特质。

“世界在崩塌的边缘。”从社会撕裂到气候风暴,人类千年累积的困境,根源在于将地球视为取之不尽的仓库。设计思想家唐纳德·诺曼在这本书中指出,破局关键在于改变人类行为。

本书聚焦三大核心主题:有意义——追求生活质量,超越金钱回报;可持续——调整生活方式,守护脆弱星球;以人类为本——关注全人类福祉,构建包容未来。

90岁高龄的诺曼以智慧揭示:我们身处精密互联的全球系统,微小举动亦将撼动世界。他剖析商业中短视的衡量标准,呼吁人们重新定义何为真正重要的事物。

凭借杰出设计师与企业高管的双重经验,诺曼独特阐释了如何在维持繁荣的同时,推动这场必要的变革。此外,作者作为科学家和企业高管的经历,让他拥有了展示如何在保持经济繁荣的同时进行变革的视角,在此基础上,可以重新“设计”一个更好的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我们目之所及的一切,几乎都是人为的
  • 1 我们生活在由人设计的世界里
  • 2 人为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
  • 3 历史为什么重要
  • 4 精确但人为的测量
  • 5 若科技让我们陷入困境,或许也能助我们摆脱困境
  • 6 本书主题:有意义、可持续、以人类为本
  • 第二部分 意义 以可被理解的方式沟通
  • 7 人们需要意义
  • 8 自然科学中的测量
  • 9 测量对人重要的东西
  • 10 国内生产总值
  • 11 人真正需要怎样的测量?
  • 12 人类行为与经济学
  • 第三部分 可持续 扭转和修复对世界生态系统的伤害
  • 13 我们生活在“废物时代”
  • 14 世界如何陷入今天的窘境
  • 15 可持续性有多种组成和影响
  • 16 设计、产品、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
  • 17 循环设计的实际困难
  • 18 可持续、坚固、有复原力的系统
  • 19 人们对系统的理解
  • 20 处理复杂社会技术系统
  • 21 为时未晚
  • 第四部分 以人类为本 面向生活的方方面面
  • 22 从“人”转向“人类”
  • 23 民主化设计与开发
  • 24 人们为自己设计
  • 25 DesignX:针对大型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设计
  • 26 渐进调适为什么行不通
  • 27 增量模块化设计
  • 28 需要大型多学科项目时
  • 29 处理规模化问题
  • 30 设计:必要但不充分
  • 第五部分 人类行为与主要挑战
  • 31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 32 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动员
  • 33 什么必须改变?
  • 34 技术的主导地位
  • 35 技术的未来
  • 第六部分 行动:学习、反思、决策、执行
  • 36 我们可以做什么?
  • 37 我们还能做什么?
  • 38 本书要点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只要是不双标,就是为世界好

    作者诺曼虽然在书中痛斥设计只为全球 10% 富裕人群服务的现状,呼吁关注被边缘化的 90%。这一立场极具道德感召力。但吊诡的是,其论证逻辑本身却深陷 “精英代言” 的泥沼。书中对非洲贫民窟、印度农村的设计案例探讨,始终带着俯视视角的解决方案预设。当作者主张 “设计应提升全人类福祉” 时,他并未回答最尖锐的问题:由谁来决定何为 “福祉”?何种设计才算 “更好”?这种话语权的垄断在科技批判中尤为显著。作者虽犀利地指出 AI 系统缺乏人类理解力,却未触及更深层的权力机制 —— 科技巨头的算法霸权恰恰源于诺曼参与奠基的 “用户体验” 范式。当年将用户简化为可预测的行为模型,为今日的数据剥削埋下伏笔。当书中批判自动驾驶将责任转嫁给人类时,仿佛忘记了自己在《设计心理学》中强调的 “人为错误” 理论如何被科技公司扭曲利用。作者提出的三重行动纲领(有意义、可持续、以人类为本)堪称设计伦理的里程碑。但全书最致命的软肋在于:对实现路径的讨论漂浮在理想主义云端。当谈及时尚产业污染时,他止步于道德谴责,却回避快时尚巨头 H&MZara 如何通过设计制造消费瘾症;讨论电子废弃物时,对苹果 “计划性报废” 策略轻描淡写 —— 要知道,作者诺曼本人就曾担任过苹果副总裁。更值得警惕的是 “设计救世主” 情结。书中暗示优秀设计能调和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却忽视全球南方国家被迫承接污染产业的现实。当作者赞扬模块化手机设计减少电子垃圾时,未言明的是:这些 “良心产品” 往往因成本过高,最终成为中产阶层的道德装饰品。在未改变全球供应链压榨模式的前提下,“为 90% 设计” 可能只是镀金的慈善。作为认知科学奠基人,作者还试图用 “人类认知规律” 来重塑设计伦理。但危险正潜伏于此 —— 当 “适配人类认知” 成为绝对律令,反而可能扼杀文明的多样性。书中批评印度某地农民抗拒节水灌溉系统是 “非理性”,却未反思西方工程思维对本土生态智慧的殖民。这种将认知科学奉为普世真理的姿态,与其批判的科技霸权何其相似?且在对 AI 的论述中,作者也是相互矛盾。一方面承认当前 AI 缺乏真正理解力,另一方面又主张 “设计应遵循人类认知模式”。但脑科学早已证明:人类思维本就充满矛盾、非逻辑与创造性跳跃。要求 AI 完全模拟人脑是否另一种泰勒主义?当设计以 “认知合规” 为名剔除所有 “低效” 元素,我们得到的或许只是符合诺曼模型的 “标准人”,而非丰富多元的真实人类。当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刺穿设计界的舒适幻觉。但当作者将设计提升到文明拯救者的高度时,我们更需清醒:设计从来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权力的具象化。书中对 “系统性变革” 的回避,恰折射出知识精英的困境:能诊断病灶,却难撼动利益结构。

      转发
      1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