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互依存互补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时代关键词,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关系的未来走势,以国内外城乡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为蓝本,深入分析城乡关系演化的演进机理和底层逻辑,并以大量数据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失衡进行了实证评价和成因剖析,创新性地提出和定义了“城乡高质量融合”“城乡融合体”“城乡融合态”等概念,系统构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评述
  • 一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三节 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总体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总体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 一 总体框架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城乡关系演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回溯
  • 第一节 西方平等协调城乡关系学说溯源
  • 一 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乡关系思想
  • 二 西方经济学家的城乡发展理论
  • 三 西方城乡规划学家的城乡发展观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回顾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哲学意蕴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中国化概述
  • 一 毛泽东的城乡兼顾发展思想
  • 二 邓小平的城乡互动发展思想
  • 三 江泽民的城乡均衡发展思想
  • 四 胡锦涛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的论述
  • 第四节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 一 国外城乡融合发展实践
  • 二 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模式
  • 三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践探索
  • 第三章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与价值史观判断
  • 第一节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梳理
  • 一 中国古代城乡关系溯源
  • 二 中国近代城乡关系考察
  • 三 中国当代城乡关系梳理
  • 第二节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机理分析
  • 一 中国古代城乡关系的形成机理
  • 二 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的演化机理
  • 三 中国当代城乡关系的发展机理
  • 第三节 中国城乡关系变迁与演进的逻辑推演
  • 一 生产力水平提升是前提基础
  • 二 财富与权力的创造和占有是根本动因
  • 三 边际效益递减与文明进步是演进逻辑
  • 第四节 中国城乡关系的价值史观判断
  • 一 从物的集中到人的文明记载城乡关系价值变迁
  • 二 从利益分割到价值共生演绎城乡关系价值导向
  • 三 从固化存量到融合增量印证城乡关系价值追求
  • 第四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失衡的实证评价与成因剖析
  • 第一节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失衡的主要表征
  • 一 城乡经济建设不平衡
  • 二 城乡政治建设不协同
  • 三 城乡社会建设不均衡
  • 四 城乡文化建设不同步
  • 五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
  • 第二节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失衡的实证评价
  • 一 城乡人口结构与就业水平差异大
  • 二 城乡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差异大
  • 三 城乡财政投入与设施供给差异大
  • 四 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仍有较大差异
  • 五 城乡生态环境与治理投入差异大
  • 第三节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失衡的成因剖析
  • 一 城乡人口发展能力不对等
  • 二 城乡要素流动基础不对等
  • 三 城乡政策配置效能不对等
  • 四 城乡资源交换价值不对等
  • 五 城乡生态损害成本不对等
  • 第五章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关联分析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一 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前提
  • 二 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追求
  • 三 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内容
  •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 一 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引领
  • 二 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 三 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生长空间
  • 第三节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驱动城乡融合发展
  • 一 引导乡村人口有序转移
  • 二 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协调
  • 三 加快城乡产业发展互动
  • 四 实现城乡民生保障均等
  • 五 推动城乡要素市场统一
  • 六 推进城乡制度改革创新
  • 第六章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概念界定、内涵解析与特征阐释
  • 第一节 从城乡融合到城乡高质量融合的时代要求
  • 一 新发展阶段下城乡融合的背景形势发生转变
  • 二 新发展理念下城乡融合的目标要求发生转变
  • 三 新发展格局下城乡融合的立足基点发生转变
  • 第二节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
  • 一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概念推演
  • 二 城乡融合体的概念定义
  • 三 城乡融合态的概念描述
  • 第三节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
  • 一 城乡高质量融合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能动式的融合发展
  • 二 城乡高质量融合是城乡经济体系互利共生式的融合发展
  • 三 城乡高质量融合是城乡物质精神系统有机式的融合发展
  • 第四节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特征阐释
  • 一 城乡之间具有内生融合诉求的自主融合
  • 二 城乡之间具有彼此融合需要的双向融合
  • 三 城乡之间具有整体融合增益的能动融合
  • 第七章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推导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
  • 一 “人”的流动偏好与抉择因素
  • 二 显化乡村价值与优化城市价值
  • 三 城乡价值互诉性与城乡要素能动性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 一 发展机会公平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前提
  • 二 发展能力对等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础
  • 三 发展水平均衡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条件
  • 四 发展要素共有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
  • 五 发展格局共建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保障
  • 六 发展成果共享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目的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主要动能
  • 一 人力资源赋能消弭城乡融合的生产差距
  • 二 绿水青山赋能激活城乡融合的需求动力
  • 三 规模资本赋能均衡城乡融合的产出效益
  • 四 财产要素赋能缩小城乡融合的收入差距
  • 五 数字乡村赋能提升城乡融合的质量
  •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
  • 一 乡村生态价值力资源驱动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
  • 二 城市先进生产力要素驱动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
  • 三 城乡融合生命力创新驱动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
  •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指标评测
  • 一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 二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测度方法阐述
  • 三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测度结果
  • 四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一 以提高乡村资源变现能力促进城乡功能需求互诉
  • 二 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 三 以破解城乡要素市场阻隔促进城乡经济循环互补
  • 四 以消除城乡设施服务落差促进城乡生活品质均等
  • 五 以弥合城乡发展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治理高效同步
  • 第八章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构建
  • 第一节 建立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 一 构建城乡空间功能融合实现机制
  • 二 构建各级各类城镇城乡融合机制
  • 三 构建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机制
  • 第二节 建立城乡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 一 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 二 构建城乡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 三 构建城乡收入分配一体均衡机制
  • 第三节 建立城乡政治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 一 构建城乡政治生活公平参与机制
  • 二 构建城乡政治诉求同步表达机制
  • 三 构建城乡政治权益一体实现机制
  • 第四节 建立城乡社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 一 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
  • 二 构建城乡社会保障标准统一机制
  • 三 构建城乡现代社会治理一体机制
  • 第五节 建立城乡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 一 构建城乡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机制
  • 二 构建城乡文化服务均衡供给机制
  • 三 构建城乡文化消费市场共建机制
  • 第六节 建立城乡生态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 一 构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保护机制
  • 二 构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三 构建城乡生态文明融合创新机制
  •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