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4千字
字数
2024-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芬兰记者阿努·帕塔宁2008年搬到美国,她本来是充满自信的人,有成功的事业和充实的社交生活,可是来美国后不久就变得谨小慎微,充满自我怀疑。
她发现,这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购买一部手机到为教育和儿童保育进行税务申报——和自己的北欧老家相比都更复杂和充满压力。起初,她把自己严重的焦虑归因于自己难以适应自由的新环境。但是随着越来越了解更多的美国人,她发现他们也和她一样倍感压力。
为了理解美国和芬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她开始仔细观察这两个国家的日常生活,从政经文化、育儿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健保、两性关系、工作税制等政策差异优劣,在清晰详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给出具体建议。
她澄清了那些说北欧国家是“大政府”“高税收”“福利国家养懒人”的常见误解,指出美国社会的金钱至上原则造成公民生活更大的风险性和更强的依赖性,普通人维持基本生计的成本也远比北欧国家更高。北欧生活方式让人的生活更加舒适,自由,这也说明了人类追求卓越的愿望并不像美国人对利润动机的信念所暗示的那样脆弱和软弱。也许生活比金钱更重要,这在全球各地都是一致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章
-
第一章 在自由之地:成为美国人
-
契机
-
焦虑
-
依赖
-
第二章 爱的北欧理念:长袜子皮皮的魔力
-
瑞典人是人吗?
-
迈向现代化的跋涉
-
第三章 真正的家庭观:个体强则家兴
-
始于孩童
-
关于“宝宝盒”与“回力镖青年”
-
失焦的婚姻
-
更强大的母亲,更快乐的父亲
-
“超人妈妈”的问题
-
明日之家
-
第四章 如何成就孩子:获得学业成功的秘诀
-
教育强国的兴起
-
卓越从何而来?
-
被放养的孩子
-
培养好老师
-
通过合作来竞争
-
富有、同质且独特?
-
向美国……学习?
-
平和的家长
-
第五章 强健体魄,健康心灵:为何全民医保能给你自由
-
欢迎来到布基纳法索
-
病态的依存关系
-
哪种最好?
-
我们所付出的“代价”
-
死亡委员会
-
选择权
-
美国人在芬兰
-
老有所养
-
展望一个健康的国度
-
第六章 吾有、吾治、吾享:去吧,问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
-
“福利”还是“福祉”?
-
更小,更明智
-
缴纳税款
-
再见,“大政府”
-
第七章 机遇之地:重拾美国梦
-
双城记
-
父业子承
-
中产阶级的前景
-
第八章 非同寻常的商业:身处21世纪,如何运营一家公司
-
“部落冲突”和“愤怒的小鸟”
-
幸福家庭时代的创新
-
人类精神
-
第九章 追求幸福:是时候重新界定成功了
-
关于“并不特别”
-
要成功还是要存在?
-
乐观主义者 vs.悲观主义者
-
自由
-
尾声
-
致谢
-
再版后记(2022年9月)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一个芬兰人对美国制度的抱怨
本书是一个嫁到美国的芬兰人,从习惯的北欧社会主义模式,主要特点是全民医保,教育和养老,这三样中国人称为三座大山的负担归属,北欧用高税收,实现了普通人的幸福感,也维系了国家生育安全,而到了美国震惊的发现美国是社达战场,这三项都是自我负担。北欧的贫富差距更小,富人税收高,社会福利好,尤其是芬兰,历史上民族危机感强,这样的民族担心被吞并,族群中人甘愿做出税务上的牺牲,而美国立国和芬兰不同,美国是为了吸引强者(投资),不会保护弱者,这也是美国两党的政见分歧,给人民福利当然容易赢得选票,但也是财政陷阱,新加坡在医疗和养老上都拒绝补贴,这才让其保持低税率,吸引投资,日本是最好的解决三座大山的问题,可需要政府举债和利润可观的海外投资,阿根廷等国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就是顶层富豪是世界公民可以合理避税,左派政府上台扩大福利吸引选票,右派政府让国有资产流失,左右摇摆几届后,国家就掉坑里了。
活在恐惧里的美国人
在美国生活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远隔重洋的人或许没有亲身经历,但却可以借助书籍得以了解到一个相对真实的美国。那些以普通人视角展开的更能提供较多的细节让我们深入了解。《北欧向左,美国向右?》里作者讲述了自己和美国丈夫的跨国婚姻,并着重比较了北欧和美国社会有哪些比较具体的差异。作者的切身体验和独有的记者视角结合起来让我们可以对两者有更为深入的了解。1. 自由之地本书作者长期生活在北欧的芬兰,从事着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却因为一次意外的邂逅,遇到了自己的美国丈夫,最终觉得让这段跨国婚姻在美国这片自由之地上生根发芽。在美国这样的国度,跨国婚恋可能相对比较常见。比如《我看见的世界》的作者李飞飞、《生命线》作者温麟蕴都和本书作者一样是经历过跨国婚恋,彼此也都是因为一次美好的邂逅而一发不可收拾。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确实可以说是自由之地,然而这块自由之地却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好。或许也可以说这份自由并不是免费的,它的代价不说十分沉重,也至少让很多美国人难以承受。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本书作者的视角来近距离观察。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是用自己的母国以及北欧诸国与美国加以比较,故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但问题不大。在一个国际舆论将北欧推崇备至的时候,作者交出这份作业某种程度上也是给这种热度泼泼凉水,让更多人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北欧,至少明白和美国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的优劣势。2. 教育医疗在这样的一本小书中作者提到了北欧和美国的各种差异,不过在我看来,重点大致在于教育和医疗上。从全书的篇幅来看,作者也确实给了不少的笔墨。《职场妈妈生存报告》里提到职场妈妈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孩子的教育。居高不下的婴儿照顾费用早已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可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一场漫长的战争。《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我在上东区做家教》里那些顶级富豪家庭为了教育砸上了数不清的资金。大部分美国人或许没有这么雄厚的财力,却照样不省心。比如为了选择一个好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调研工作就可以让全家人筋疲力尽。与北欧诸国提供的相对标准化的教育来说,美国的教育可谓是花样百出,想要获得更好的教育你就得自己去拼命寻找。美国的医疗体制更是如此。作者提到美国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医疗模式,实际上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完全不一样的待遇。有的人可以享受天堂般的待遇,有的人就不得不忍受地狱般的遭遇。《生命线》的作者更是基于这种草菅人命的乱象才开始在公共医疗领域发力,可与现实中的顽疾作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你会收获胜利的喜悦,更可能遭受失败和挫折。3. 制造不公《制造贫困》里反复提醒读者,美国的不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体制的劫贫济富。在医疗和教育这两块来说,表现得较为明显,甚至可以说长期是重灾区。若是和北欧的情况相比,你可能会发现这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为糟糕的是,为数不少的美国人却享受不到最为基本的待遇,早已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与芬兰等北欧诸国相比,有些人可能归因于其高福利的社会制度以及较小的国家规模。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新角度,那就是北欧诸国看似是一种保姆式的全方位照顾,却实际上是在提供了足够的基本需求之后让人变得更加独立。与之相比,美国这片土地虽然许诺以自由,可让个体在面临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后不得不选择抱团取暖。从人生大事到生活小事,看似独立自由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无奈。回顾美国的历史,我们或许会发现美国梦的破碎更像是美国精英和富人阶层对于中产和底层的敌意,或许是变得压根不在乎。前者忙着利用现有制度来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一点也不顾忌后者的死活。4. 面对恐惧和北欧这些日照时间短的国家相比,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确实是充满活力。可在这活力背后确实难以掩饰的恐惧,更可怕的是它难以消除并且无处不在。书中提到了美国公司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这或许是因为美国社会对于自由市场的执念,可与此同时也让雇主获得了对雇员更多的主宰,甚至可以说掌握了生死大权。一场小病,一次检查,让很多在美国的打工人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至少会让生活质量天翻地覆。这时若有一个相对靠谱的老板,有公司兜底,你会变得安心不少。当你还在公司提供的福利和待遇而沾沾自喜之时,也不要忘记了公司对你人生的掌控程度。说是老板掌控着你的生死大权,也不算太夸张。这一点职场妈妈们深有体会,其他的打工人也早晚要亲自体验。以作者的真实感受来看,很多体会过北欧社会福利的来到美国难免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只是这些在美国人的生活里早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恐惧深入骨髓,不分阶层,这或许是个体直面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结果。《履单》里吐槽了科技巨头对美国社会的掌控,实际上这些企业早已掌控了无数美国人的命运。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或许没有亲眼目睹书中提到的那些现象,但身边依然不乏类似的现实案例。5. 路在何方作者以一个记者和普通美国人的视角在北欧和美国的对比中让我们对两者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坦白来说,与其看作者怎么说,还不如看她怎么做。她和丈夫带着孩子离开美国回归北欧的决定,无疑是告诉我们作为普通人哪一种选择会更好一点。单就本书的内容来看,要我选择的话,想要稳定的社会福利确实北欧是首选,可想要冒险搏一搏美国可能值得一去。或许一种理想的选择是在年轻的时候去美国淘金,等到快拼不动的时候选择北欧。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选择会因为现实中种种因素造成的阻碍而大为不同。北欧和美国之外,自然还有其他的选择。普通人没有改变环境的能力,但也可以试着选择一个更为适合自己的环境。他人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但实际情况往往要自己去体会。像《我看见的世界》《生命线》这种在国家之间的选择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本书作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她可以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国家去生活,可仍有大量的人连这种选择的权利没有。我们很难想象自诩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现实情况如此糟糕,然而这就是事实。或许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更加自由的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至少也要拥有不菲的身价,否则连最基本的待遇都很难享受到。6. 写在最后只盯着美国和北欧会让人忘记了还有其他选项的存在,要是考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各种情况,想必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选择。不过对于作者和本书来说,能加深读者的了解就足矣。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到更大的世界,可未必就要局限于此。在此之外,更要学会进行合理怀疑。哪怕书中所讲皆是事实,可我们依然应该想象其他的可能性。作者的视角是一种取舍,文字的表达更是如此,再加上翻译和编辑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难免存在信息丢失的情况。一本书就像一扇窗,我们所获得的只是洞见,而非定见。简言之,本书并不构成移民指导建议。作为参考是足够的,满足好奇心也是可以的,发现更多可能性也是妥当的。但若要以此来对行动进行调整至少还需要交叉验证和多方收集。书籍所传递的经过时间的筛选,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倘若当《乡下人的悲歌》一书的作者或者其所代表的势力再度掌权,这种国家之间的比较应该也会发生不小的改变。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