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了解美国文化的权威文本,思想家的美国游记。

内容简介

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并没有从文献材料中理解概念上的美国,他把时间都花在了美国的沙漠、山脉、高速公路、洛杉矶、西夫韦超市、萧条的市镇,而不是大学的报告厅。

本书是从老欧洲的视角对美国的文化批判,鲍德里亚对随处可见的美国人脸上的微笑,盛行于美国的选举、慢跑、霹雳舞、涂鸦、马拉松等现象抒发了自己的惊人感想。在鲍德里亚眼里,沙漠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特征,辽阔、单纯、未开化的沙漠是美国城市的布景。美国既不是梦也不是现实,它是一种超真实。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对鲍德里亚《美国》的解读
  • 没影点
  • 纽约
  • 星体的美国
  • 实现了的乌托邦
  • 力量的终结?
  • 永远的沙漠
  • 《美国》译后记
  • 《美国》重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用一个另类的角度来看美国

    这本表面上浮光掠影的游记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因为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后现代主义的大师,鲍德里亚在对美国的观察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深入思考,尤其是他独特的 “跨界” 写作风格,给这种思考带来了一种更为丰富和别出心裁的表达。在鲍德里亚的哲学图景中,美国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沙漠形态 —— 这不仅指向横贯中西部的自然荒漠,更隐喻着精神层面的文化荒漠化。其著作终章 "永远的沙漠" 的命名,已然昭示这种地理意象在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沙漠作为自然存在,以其均质化的广袤空间、凝固的永恒时间、非人性的荒芜景观,以及虚实交织的海市蜃楼,构成了充满哲学张力的符号系统。鲍德里亚特别指出:"沙漠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消解深度 —— 明亮流动的表面中立性颠覆了意义生成机制,使起源与参照系在超空间中彻底瓦解。" 这种空间特质被精准投射到洛杉矶的城市肌理中,造就其灿烂而虚幻、流动而无根的文化表征。美国沙漠的独特性更在于其文化维度的 "超现实共生"。当自然荒漠与人工奇观碰撞:空调绿洲嵌于死亡谷,赌城霓虹刺破荒野夜空,汽车文明在荒路上狂飙 —— 这种矛盾元素的并置创造出其他国家荒漠所未见的 "超真实" 场域。极致的自然野性与极致的人造符号在此达成悖论性共存,形成鲍德里亚所言的 "绝对现代性剧场":所有理论层面的对立概念在沙漠舞台上都转化为超现实的在场,最终消融于美国特有的文化光谱之中。

      转发
      1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