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围绕欧美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展开深入研究,涵盖多个学术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领域为欧美经济思想史和现实问题政治经济学,围绕着作者的论文的进一步深化,先后发表了论李斯特对《国富论》的发展,关于经济学史上的“A.斯密问题”及一种可供参考的解释,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韦伯命题的历史评论,对英国产业革命中崛起的企业主阶层的经济学分析,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经济人与制度建设等学术问题进行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总序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 编者说明
  • 作者小传
  • 论李斯特对《国富论》的发展
  • 关于经济学史上的“A.斯密问题”及一种可供参考的解释
  • 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
  • 一 对韦伯分析逻辑的历史诠释
  • 二 对韦伯命题的合理程度的历史分析
  • 三 对韦伯命题的某些实证辩驳的评论
  • 四 韦伯命题的经济学意义
  • 对英国产业革命中崛起的企业主阶层的经济学分析
  • 一 引言
  • 二 “新人”的经济行为
  • 三 “新人”的经济伦理和价值观
  • 四 社会形象及其改善
  • 五 历史的反思
  • 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
  • 一 文献回顾
  • 二 利他主义的经济模型
  • (一)作为效用函数中的一种“偏好”的利他主义
  • (二)作为“合作行为”的利他主义
  • 三 对上述模型某些假设的进一步讨论
  • 四 选择利他主义的机制
  • (一)利他主义的生存机制(1):生物遗传和文化继承
  • (二)利他主义的生存机制(2):社会行为的互动
  • 五 利他主义与效率问题
  • (一)利他主义与资源配置效率
  • (二)利他主义与收入再分配
  • 六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经济人与制度建设
  • 一 经济人假设的真实程度
  • 二 经济人的私人偏好与制度设计
  • 三 经济人的伦理偏好和制度实施
  • 四 初步的结论
  • 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
  • 一 引言
  • 二 经济人的社会偏好与结构
  • (一)超越利己与利他之辩的“私人偏好”
  • (二)经济人的社会偏好
  • (三)存在的问题
  • 三 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特征
  • (一)关于“完全知识”的假设
  • (二)有限理性与最优行为
  • (三)“个人伦理偏好”与机会主义
  •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经济人假设的理论适用性和局限性
  • (一)经济人假设的适用范围
  • (二)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 (三)经济人假设的“无能”
  • (四)超越经济人范式
  • 五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 一 如何看待市场中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现象?
  • 1.市场中收入决定的基本逻辑
  • 2.市场分配的随机因素
  • 3.如何评价纯粹的市场分配?
  • 二 市场社会要消除的是什么类型的不平等?
  • 1.什么构成“一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基础”呢?
  • 2.天生的禀赋分配与起点不平等问题
  • 3.制度性的权利、机会分配与不平等
  • 4.矫正的正义原则
  • 三 再分配的社会偏好与社会选择
  • 1.再分配的公平性质
  • 2.不确定性与再分配的社会偏好
  • 3.移情偏好与人际效用的比较
  • 4.拓展人际比较的信息基础
  • 5.经验标准所体现出的社会偏好
  • 四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及其理论遗产
  • 一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与实践
  • 二 市场、所有制与效率
  • (一)第一类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相对独立于所有制形式吗?
  • (二)第二类问题:公有制经济能否很好地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
  • (三)第三类问题: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观?
  • 三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知识的分散化与价格
  • (一)个体均衡与社会均衡
  • (二)价格所传递的信息的特殊性质
  • (三)市场制度的效率与自发秩序
  • 四 作为一个学派的重要教训
  • 参考文献
  • 如何压缩贫富差距?
  • 一 库兹涅茨曲线是自然的产物吗?
  • 二 什么政策力量导致库兹涅茨正U形曲线的产生?
  • (一)税收政策
  • (二)劳资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制度与政策
  •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 三 什么力量导致政策选择的变化?
  • (一)强盗资本家时代:保守主义、资本家控制政治精英、权贵资本
  • (二)“罗斯福新政”开启的新时代:亲劳动者的政治精英和中产阶级在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结盟
  • (三)“市场精英时代”:政治精英与市场精英在新保守主义基础上的结盟
  • 四 为什么1980年以来美国的基尼系数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问题
  • 一 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
  • 二 对“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基因之挖掘和理论化问题
  • 三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 (一)市场中性论
  • (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与资本主义形态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四 所有制结构问题
  • 五 中国式经济治理问题
  • 六 结束语
  • 私有财产权理论的核心命题:一种思想史式的注解和批判
  • 一 所有制发展的某些历史事实
  • 二 私有制理论的几个核心命题
  • 三 私有制的历史和现实之痛
  • 参考文献
  • 论公有制理论的发展
  • 一 引言
  • 二 经典公有制理论
  • 三 公有制理论在苏联模式中的发展及其问题
  • 四 所有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 五 所有制理论存在的某些问题
  • 1.如何根据实践的发展来理解公有制
  • 2.如何正确地对待非公有制的性质
  • 3.所有制与社会公平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困境及其批判
  • 一 引论
  • 二 自由市场的理论困境
  • 三 “有限政府”的政治困境
  • 四 市场秩序的道德困境
  • 五 结束语
  • 自由主义与主流经济学: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考察
  • 一 工业革命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 二 大萧条与自由主义“现代派”经济学
  • 三 “滞胀”与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 结语
  •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境遇:一种历史的考察
  • 一 晚清民国:西学东进
  • 二 改革之前30年:“西学东进”的没落
  • 三 改革40年:“西天取经”的繁荣
  • 四 进一步讨论
  • (一)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问题
  • (二)“本土化”问题
  • 所有制适度结构:理论分析、推断与经验事实
  • 一 相关文献综述
  • 二 公有制经济适度规模:一个理论模型和三个推断
  • (一)模型假设及其基本框架
  • (二)国有企业关注社会福利的程度与适度所有制结构
  • (三)国有企业的目标与规模选择
  • (四)主要推断
  • 三 某些经验事实或判断
  • 四 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编选者手记
  • 《经济所人文库》第二辑总目(25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