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91千字
字数
2015-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互动融合研究,具重要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的视野,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外来的基督宗教、进化论、科学思潮、社会主义等近代主要西方文化和新生的三民主义等近代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相遇、冲突,到交流、对话,最后到融合与共存,探寻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当代中国宗教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前言
- 一、 主旨与意义
- (一)本书主旨
- (二)本书的意义
- 二、 讨论的范围
- 三、 主要内容
- 四、 学术特点
- 第一章 宗教与近代社会思潮(上)
- 一、 近代中国宗教与进化论思潮
- (一)近代中国进化论思潮的特点
- (二)近代中国基督教对进化论的调适
- (三)中国近代佛教界的进化论观念
- 二、 近代中国宗教与三民主义
- (一)中国近代基督教与三民主义
- (二)中国近代佛教与三民主义
- 三、 近代中国佛教与无政府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
- 四、 近代中国宗教与马克思主义
- (一)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的传播
- (二)佛教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 (三)基督教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 第二章 宗教与近代社会思潮(下)
- 一、 基督教来华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 二、 20世纪20年代初期基督教界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回应
- (一)新文化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
- (二)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时期知识界的民族主义基督教观
- (三)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时期基督教界的民族主义观
- 三、 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知识界的反帝救国主张
- 四、 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基督教界的民族主义观
- 五、 近代中国佛教界的民族主义救国理念
- (一)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佛教界民族救亡思想
- (二)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佛教界反抗日本侵略的救国主张
- 第三章 宗教与近代科学观念
- 一、 东西方宗教所面对的近代科学观念
- 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的科学化宗教观
- 三、 近代中国基督教界的科学观
- 四、 近代科学化运动对传统佛教的挑战
- 五、 近代中国佛教界对传统佛教的反思
- (一)对传统佛教迷信化的反思
- (二)从理性调和佛教信仰
- (三)树立佛教形象的反迷信化
- (四)澄清佛教鬼神论的真相
- 六、 近代中国佛教界对科学与佛教关系的认识
- (一)调和佛法与科学
- (二)以实验科学贯通佛法
- (三)合理看待佛教与科学的冲突
- 第四章 宗教与近代文化论争
- 一、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督教观
- 二、 近代中国基督徒的文化自觉
- (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基督徒的文化观念
- (二)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基督徒的文化观念
- 三、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佛教观
- (一)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佛教观念
- (二)胡适的佛教文化观念及佛教界的回应
- 四、 近代中国佛教界对文化论争的认识
- (一)从文化认识佛教
- (二)对全盘西化论与本位文化论的回应
- (三)建设大乘佛化的新文化
- 第五章 宗教相遇:佛教近代化与基督教中国化
- 一、 基督教经验与中国佛教走向现代的革新
- (一)晚清中国佛教的基督教观
- (二)民国佛教领袖的基督教观
- (三)基督教对民国政府改革僧制的影响
- (四)佛教界对基督教兴办社会事业的认识
- (五)基督教近代改革经验对佛教的意义
- 二、 佛教经验与基督教来华的中国化探索
- (一)清末民初基督教的佛教观
- (二)佛教形式对20年代基督教本色化的启迪
- (三)佛教中国化经验对基督教的意义
- (四)基督教对佛教中国化经验的历史自觉
- 第六章 文化传承: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共时追寻
- 一、 现代化教育体制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以圣约翰大学为例
- (一)在欧化中确立国学地位
- (二)加强国文教育的重要性
- (三)积极引进国学师资
- (四)国学教育与爱国意识
- (五)国学教育的现代化
- 二、 现代佛教文化教育的确立:以武昌佛学院为例
- (一)东风西渐影响下清末新式佛教文化教育的兴起
- (二)现代佛教文化教育思想的形成
- (三)现代新式佛教文化教育机构的建立
- (四)现代佛教女众文化教育的开展
- 三、 中国化浪潮中的现代国学教育:以辅仁大学为例
- (一)辅仁大学的创办与陈垣的辅仁因缘
- (二)积极推展国学基础教育
- (三)注重引导中国文化研究
- (四)大力推动中国文化复兴
- 第七章 文明对话:宗教对话与文化融合
- 一、 西风东渐的挑战与道教的应对
- (一)清末来华传教士对道教文化的基本态度
- (二)从道教中发现基督教文化信息
- (三)传教士对道教文化式微的批评
- (四)中国道教界对传教士的回应
- 二、 西风东渐的挑战与佛教的回应
- (一)反驳来自基督宗教的批评
- (二)澄清基督徒对佛教的误解
- (三)从佛教立场批评基督宗教
- (四)从佛教立场对基督宗教的正面评价
- 三、 基督教与儒家文化的交会:以吴雷川为例
- (一)基督教“名言至理亦无异于儒”——吴雷川信奉基督教的思想历程
- (二)儒家人本主义的立场
- (三)孔子与“耶稣为完人之范”的人格追求
- (四)从改造个人到改造社会:耶稣的爱国精神
- (五)儒学化的基督教思想特质
- 四、 基督教与道家文化的交会:以林语堂为例
- (一)早期心灵中的基督教影响与道教徒原素
- (二)走向异教徒的耶道观
- (三)回归基督教的耶道观
- (四)从宗教对话理论看林语堂的耶道观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文献
- 二、1949年前中文报刊
- (一)基督宗教报刊
- (二)佛教报刊
- (三)其他报刊
- 三、中文书籍及资料
- (一)文史资料
- (二)中文书籍
- 四、外文文献
- (一)外文期刊
- (二)外文书籍
- 索引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