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0千字
字数
2012-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战后日本政府、天皇、保守派、进步派、普通民众的战争责任认识的连续性为“经”,以其因应国内外时局的阶段性为“纬”,阐述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关系。
内容简介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纷繁复杂,且动态多变。本书总体把握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的概貌和特征,从而增进彼此了解,加强中日互信,消除影响东亚和平、稳定与繁荣的思想障碍和历史因素。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绪论
- 一 提出问题
- 二 研究现状
- (一)日本学界的研究现状
- (二)中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 三 本书框架
- 第一章 战争责任的检讨热潮(1945~1956)
- 第一节 围绕天皇战争责任的讨论
- 一 天皇被免除战争责任
- 二 天皇战争责任之检讨
- 三 天皇战争责任论之特点
- 第二节 政府的检讨与暧昧
- 一 “一亿总忏悔”论
- 二 战争责任之检讨
- 三 战争责任之暧昧
- 第三节 战犯推卸战争责任
- 一 焚毁与掩埋罪证
- 二 相互告密
- 三 转嫁责任
- 四 政府辩护
- 五 认罚不认罪
- 第四节 战争责任的追究与争论
- 一 文学者的战争责任追究与争论
- 二 知识分子的战争责任追究与争论
- 三 共产党的战争责任追究与被追究
- 四 加害意识的出现
- 五 国民的受害意识与被骗论
- 小结
- 第二章 战争责任认识的分化(1957~1974)
- 第一节 战争记忆的风化
- 一 民众的战争记忆风化
- 二 天皇的战争责任忘却
- 第二节 战争责任认识的分化
- 一 悲剧意识与美化侵略转换
- 二 知识分子间的相互批判
- 三 加害意识与受害意识的对立
- 第三节 围绕战争责任的交锋
- 一 保守派的翻案逆流
- 二 战争责任告白与回击
- 第四节 日本政府的双重标准
- 一 对内模糊侵略战争性质
- 二 对外有限承认战争责任
- 小结
- 第三章 战争责任认识的多元化(1975~1990)
- 第一节 天皇战争责任论的再兴
- 一 昭和天皇保持沉默
- 二 天皇战争责任的再追究
- 第二节 日本政府的保守态度
- 一 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 二 默许篡改教科书
- 三 失言大臣现象出现
- 第三节 战争责任否认论迭起
- 一 新保守主义论
- 二 有条件投降论
- 三 南京大屠杀虚构论
- 四 其他日军暴行否认论
- 五 自相矛盾的战争责任观
- 第四节 实证研究与忏悔活动
- 一 日军暴行的实证研究
- 二 相对理性的战争责任论
- 三 战争责任忏悔活动
- 第五节 民众的战争责任认识变化
- 一 战争性质认识的相对稳定
- 二 加害责任认识的相对提高
- 三 战争遗忘与真相传承并存
- 四 战争责任追究与推卸共处
- 五 天皇战争责任观的变化
- 六 复杂的东京审判认识
- 小结
- 第四章 战争责任认识的国际因应(1991~2012)
- 第一节 战争责任问题的国际化
- 一 战争责任问题的井喷
- 二 世界性的索赔运动
- 第二节 战争责任表态的变化
- 一 冷战结束之初的微调
- 二 联合政府的有限进步
- 三 自民党重新执政后的回调
- 四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 五 相对稳健的战争责任态度
- 第三节 冷战后的战争责任否认论
- 一 战争责任否认论的新花样
- 二 否认战争责任活动
- 第四节 进步派的战争责任反省
- 一 战争责任论的发展
- 二 战争责任的持续追究
- 三 进步派的反省活动
- 第五节 民众战争责任认识的国际因应
- 一 战争责任认识中的排外情绪
- 二 加害意识的提高及局限
- 小结
- 结语
- 一 战争责任认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 二 战争责任认识的演变趋势
- 三 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差异
- 四 影响历史认识的诸因素
- 五 历史认识跨越国境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