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3千字
字数
2016-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个体的荣辱与挣扎,战前世界里的众生相。两度普利策奖获奖历史作家,巴巴拉·塔奇曼最钟爱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两度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推崇的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这本《骄傲之塔》讲述了《八月炮火》之前风起云涌的欧美历史,也是塔奇曼生前最钟爱的作品。
为了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力量,巴巴拉·塔奇曼将视线集中于“一战”爆发前25年的社会体系,深入地研究了彼时的思潮与理想,遽变与纷争。她像艺术家一样遴选出关键的材料,以她剔透、慧黠、诙谐的文字,将战前世界面貌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其笔下。
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将视线集中于“一战”爆发前25年的西方社会,以艺术家般的手法再现了彼时的思潮与理想,遽变与纷争:“八月炮火”轰响之前,英国的贵族世界开始倾塌,权力转向新的阶层,热血的无政府主义者畅想着一个和谐世界,帝国主义情绪爬上新大陆,美国海军悄然崛起,德雷福斯事件掀起一场法国人内部的激烈对峙,施特劳斯的音乐与尼采的思想影响着德国……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旧世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权贵 英国:1895—1902
-
第二章 理念与行动 无政府主义:1890—1914
-
第三章 美梦终结 美国:1890—1902
-
第四章 “我要战斗!” 法国:1894—1899
-
第五章 沉静的鼓手 海牙:1899—1907
-
第六章 尼禄主义在蔓延 德国:1890—1914
-
第七章 权力转移 英国:1902—1911
-
第八章 饶勒斯之死 社会主义:1890—1914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如何将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什么会爆发当时各国民众,有很多人都把 “打一场大战” 视为一个合理的选项。正是这样一种 “斗争思维”,构成了把世界推向战争的思想动力,成为了自证预言。权力转移的英国世界霸权从英国人发生转移,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各国实力增强、各自崛起,如德国,美国的挑战。国内方面,面对共党与自由党的强势崛起,让社会群体间出现了割裂,如 1906 年议会选举中通过与共党的结盟的自由党获胜撕裂的法国法国被普鲁士即德国打败,期望通过军队报仇雪耻,军队的地位被推高。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进而孵化出战争的激进情绪。,如 1894 年的 “德雷福斯间谍案”。疯狂的德国战前的德国社会都被尼采的 “超人理论” 激励,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疯狂的自信,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德国这样期盼着战争的发生。陷入到躁动与膨胀之中。这一时期德国民众处于德皇的崇拜中。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尼采提出 “强者就应该统治弱者”,他拒绝承认人人享有均等权利的民主理念,认为它妨碍了天生的领袖实现自身能力。尼采的学说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先锋号角。边缘的俄国俄国在欧洲大国竞赛中越落越远,国内也到了革命的边缘,长期的残酷压迫导致俄国工人中的社会主义者要求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他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阻止立宪上,努力保持俄国的帝制。为此沙皇号召各国限制军备,开会讨论裁军的事情,震惊了西方世界。万国和平会议中来自中、俄、英、法、美、日等二十六国的代表,象征性地签署了 “海牙公约”,主要是限制大规模杀伤武器。政局不稳,民心不安,身心具疲的大国被推进了一战的深渊。美梦终结的美国这个国家非常年轻,没有前面的欧洲国家有深重的社会矛盾,美国放弃了充满理想主义的立国精神,举着帝国主义的大旗,想要成为 “大国”,参加战争,以争夺更大利益,美国一头扎进了一战的泥沼。1890 年,马汉出版了海权论,强调了海权在国家的重要地位,意味着美国开始从民主转向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美国投入战争其实是早晚的事。当时民众的普遍心态是:一,不满意。对于现状,各自心怀不满。二,要斗争。他们把斗争,视为改变现状、接近他们理想的唯一途径。因为战争一打起来,民众的不满和仇恨,就到转向外部敌人,国内的民众跟统治阶级的矛盾,就相应的放缓了。再加上决策者对战争代价的估计不足,足以把战争殃及全世界。
《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塔奇曼的《八月炮火》曾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写作奖,给塔奇曼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但也留下了一个遗憾,那就是塔奇曼在这本书中没有解决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什么会爆发?后来塔奇曼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许就是想弥补这个遗憾。塔奇曼这些文章后来集结成书,就是本期要讲的这本《骄傲之塔》。所以本书可以算是《八月炮火》的前传。本书核心内容: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塔奇曼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学术课题来论述,更不是直接扔给你一个答案,而是通过史料还原了一战的五大主角:英、法、德、俄,以及美国,它们各自在一战爆发前二十年中的历史面貌,以此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战前世界的景象。我们跟随塔奇曼的描述,重返一战爆发前的世界,依次游历了英、法、德、俄、美五国,来寻找 “一战为什么会爆发” 的原因。塔奇曼用素描一样的手法,带我们看了一战之前世界主要列强的群像,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其中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一下:英国和俄国,都面临着底层权力意识觉醒,要求重新分配社会权利与资源的内部压力。而俄国的问题更严重,因为俄国工人阶级不想走英国工党那种议会斗争路线,而是更倾向于直接武装暴动。德国和美国的处境也有一些相似,他们都有强烈的扩张冲动,甚至把扩张看作未来的国运所系,只不过德国想的还是 “抢占地盘” 或 “圈占殖民地” 这类的老套手段,而美国并不看重扩张领土,他们先人一步意识到了,重要的是发展海军,掌握制海权,这样就能把美国的影响力投放到世界各地。如果说英国和俄国是为了解决内部矛盾才选择战争,那么德国和美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确立世界霸权才选择战争的。当然,跟德国相比,美国并没有那么迫切,所以他们也是参战最晚的。至于法国,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也更混乱,有内部的族群撕裂、民众与政府的互相不信任、军方的枉法与颟顸,还有普法战争战败带来的民族情绪,总之,社会内部乱成一团。在各方面力量的角逐中,巨大的势能产生了,大家都在寻找释放途径,战争就成了最有效的突破口。就是这样一群国家,构成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梯队。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进一步窥见,当时这些国家民众的普遍心态: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不满意。对于现状,它们各自心怀不满。二,要斗争。他们把斗争,视为改变现状、接近他们各自理想的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这种心态下,自然就会认为,斗争,或者说战争不但不是应该避免的,而恰恰相反,是有益的、应该积极争取的。除了当时社会矛盾相对没那么严重的美国之外,我们看到英、法、德、俄,从国家上层到普通民众,都有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社会危机严重的时候,他们都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战争这个选项。因为战争历来是转嫁内部危机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战争一打起来,民众的不满和仇恨,就到转向外部敌人,国内的、他们跟统治阶级的矛盾,就相应的放缓了。而且战争一打,军工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这些行业都被激活了,短时间内能刺激经济发展。最后还有一个残酷的逻辑,那就是战争能把那些年富力强的年轻人都送到兵营里,甚至送到前线上去,国内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不就少了吗?另外还有塔奇曼没有提到的一点,那就是,当时的欧洲已经四十多年没发生过大国之间的战争了,人们还没意识到,经过这些年武器杀伤力的飞速提高,战争已经比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变得残酷太多,也致命太多了,所以各国普遍对一场世界大战的代价和残酷程度,估计不足,当 1914 年 8 月一战爆发的时候,很多欧洲民众的情绪是很乐观甚至很期待的,军事专家也判断说,战争将在当年的圣诞节之前结束。就这样,当时的欧洲,及各主要国家内部有社会危机需要转嫁,外部有不断恶化的国际形势,底下有民众的渴望斗争的情绪基础,再加上决策者对战争代价的估计不足,这些因素加起来,已经足以让欧洲人都把战争,看作是一个可行,甚至必要的选项了。终于,一点火星引爆了整个欧洲,并且殃及全世界。而这部分内容,在塔奇曼的另一本书《八月炮火》。
塔奇曼在这本书中没有解决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什么会爆发?后来塔奇曼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许就是想弥补这个遗憾。塔奇曼这些文章后来集结成书,就是本期要讲的这本《骄傲之塔》。所以本书可以算是《八月炮火》的前传。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