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投资和消费的必然选择,本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描绘了我国基于城市群战略的未来发展新图景。

内容简介

在双循环格局下,为寻求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富增长潜力的五个经济区域。

本书深入分析这五个经济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政策环境,并将它们对标国际上有相似特征的成功城市群,以借鉴先进经验,探讨五个区域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投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锻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国大市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序言
  •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区域一体化溯源
  •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
  • ◎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
  • ◎小结
  •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主引擎
  • ◎区域一体化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战略选择
  • ◎如何将区域一体化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主引擎
  • 第二章 大湾区珠三角:金融、创新为两翼,内外联动助腾飞
  •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先行者,腾笼换鸟迎创新
  • ◎改革开放先行者有望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
  •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创新驱动大湾区发展
  • 资源禀赋:坐拥世界级港口群,高端人才助创新开放
  • ◎金融危机后广深佛人口流入最多,世界级港口群助力大湾区成长
  • ◎大湾区独享“一国两制”优势,香港高端人才助推开放创新
  • 经济环境:出口数据亮眼,金融高校优势显著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量重,广东珠三角出口数据亮眼
  • ◎广东省债务偿还能力居前列,大湾区高校及交易所占比高
  • ◎深广佛房价依次递减,深圳多领域存在明显优势
  • 国际经验:三大湾区各具特色,粤港澳模式或为“金融+创新”
  • ◎纽约湾区
  • ◎旧金山湾区
  • ◎东京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规模领先三大湾区,人均GDP较低,需促进“金融+创新”
  • 投资机会:加强三地融合发展,产业投资聚焦新经济
  • ◎粤港澳资源具有强互补性,加快融合助推大湾区发展
  • ◎广州、中山、佛山有房地产投资机会,产业投资需挖掘新经济领域
  • 第三章 转型期长三角:区域均衡、联系紧密,创新、开放双箭齐发
  • 历史背景:三阶段发展铸就世界级城市群
  • 经济环境: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区域均衡优势凸显
  • ◎长三角扩容三省一市,经济实力独占鳌头
  • ◎强大实力源自整体,区域均衡优势显著
  • 资源禀赋:基建完善、交通便利,资本、人才积累雄厚
  • ◎都市圈交通网构建完善,基建优势助力经济发展
  • ◎资本雄厚、龙头优势明显,上海金融中心地位显著
  • ◎强大吸引力造就人才高地
  • 国际经验:科技推动跳跃发展,创新、开放互促互进
  • ◎国际经验展现科技推动的核心作用
  • ◎创新与开放并重,新兴产业受瞩目
  • 投资机会:产业投资需关注六大领域上海及圈层核心城市房产价值凸显
  • ◎六大领域受资本关注,长三角望领跑新经济
  • ◎上海定位高、潜力大,各圈层核心城市价值提升
  • 第四章 雄安版京三角:创新驱动均衡发展,千年大计重振华北
  • 历史背景:承接非首都功能,新时代创新试验田
  • ◎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以点带面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 ◎促进南北经济平衡发展
  •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 资源禀赋: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制度红利助推创新
  • ◎区位优势:交通便捷承接首都,天津港口助力开放
  • ◎地热资源丰富,土地承载力强
  • ◎制度创新发展示范区,承接北京产业人才资源
  • 经济环境:京津冀经济分量重、债务压力小,优质教育、科技、金融资源集中
  • ◎京津冀经济分量重,京津债务占比低
  • ◎京津冀教育、科技优势凸显,产权交易联盟助推要素一体化
  • ◎京津冀房价依次递减,“多节点”区域城市显投资价值
  • 国际经验:雄安新区的启示
  • ◎韩国新行政中心世宗市
  • ◎世宗市建设经验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 投资机会:地产投资看“节点”,产业投资看高端
  • ◎房地产投资看好京津冀架构“多节点”的区域中心城市
  • ◎产业投资看好环保、地热开发以及高端产业
  • 第五章 高铁塑中三角:强化区位人口优势,发展新兴制造产业
  • 历史背景:先强后弱曲折发展,中部崛起正当时
  • 经济环境与资源禀赋:区位四通八达,人口红利巨大
  • ◎中部概况: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核心优势:交通枢纽众多,人口优势明显
  • 国际经验:以点带面,多元发展
  • ◎北美五大湖:依靠丰富资源形成城市群,衰退后多元化发展实现复兴
  • ◎国际经验启示:重视交通体系的建设,以点带面,重视多元化发展战略
  • 投资机会:新兴产业与武汉、郑州、长沙楼市颇具看点
  • ◎中部六省的发展方向展望
  • ◎受益行业及产业:先进制造业、环保、现代农业、新兴产业
  • ◎楼市投资前景:武汉、郑州、长沙潜力较大,合肥楼市后继乏力
  • 第六章 新时代西三角:分工明确、错位发展,教育、科研助力腾飞
  • 历史背景:西部大开发与西三角经济区的成型
  • ◎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果显著
  • ◎“西三角”逐步成型:“成都+重庆+西安”有望打造新增长极
  • 经济环境与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与科研优势突出
  • ◎西三角经济概况:富裕程度仍相对低
  • ◎核心优势之一:教育、科研资源集中
  • ◎核心优势之二: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
  • ◎核心优势之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 国际经验:产学研结合,错位发展
  •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核心城市分工明确,错位发展
  • ◎国际经验启示:产学研合作成熟、体系完善
  • 投资机会:新兴产业与重庆、成都、西安楼市颇具看点
  • ◎西三角城市群发展方向展望:产业错位+产学研融合
  • ◎西三角城市群受益行业及产业
  • ◎西三角城市群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
  • 第七章 五个城市三角: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 历史背景:重东部轻西部,重沿海轻内陆
  • 五大城市群的经济概况梳理
  • ◎总体状况:人口与经济增长
  •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
  • ◎财政实力:收支差额与债务压力
  • ◎地产价格:住宅均价与走势特征
  • 五大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对比
  • ◎自然条件:资源和环境
  • ◎地理位置:港口和交通
  • ◎潜在实力:科技和金融
  • 五大城市群竞争与合作展望
  • ◎五大城市群的经济与资源优势图谱
  • ◎五大城市群的国际经验对比借鉴
  • 总结: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与投资机会
  • ◎五大城市群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 ◎五大城市群的行业与房地产投资机会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区域发展中产业是关键

    对于国内珠三角、长三角、京三角、中三角、西三角 * 五个三角 *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对比。产业的错位发展和互补,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这点上,长三角的上海、合肥、苏州等是典型代表。京三角的雄安还需要继续追赶。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中国经济未来三十年的趋势,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看看?

      2020 年 7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很可能成为贯穿 “十四五”“十五五” 规划时期的结构性改革总方向。笔者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至少有三大政策支柱:一是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三是要素流动与区域一体化。换言之,区域一体化也是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长期性停滞)、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将主要在国内,而如何实施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可能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等概念的提出,背后都折射出区域一体化或区域联动的新思路。从资源集约与市场趋势的角度来讲,中国政府都应该推进城市化而非城镇化。但在目前限制超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已成定局的前提下,城市群的发展无疑是大势所趋。周期调控政策通常用来应对经济的短期波动,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短期稳增长具有较好的效果;结构性改革政策通常用来应对经济的潜在增速下行,目的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来提振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虽然短期内无法起到稳增长的效果,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省份之间、省份内各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我国内部的区域一体化战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支撑经济增长新的战略选择。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市场和要素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区域政策一体化,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空间外溢和规模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带动劳动力、人力资本、实物资本的集聚以及技术的扩散,在需求和供给侧同时发力,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 9 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与原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合成的 “大珠三角” 在覆盖范围上一致。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由于毗邻港澳,且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在我国对外开放前十年的进程中独占鳌头。粤港澳大湾区的 GDP、消费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 11%,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的经济分量较重。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表现亮眼,其出口金额占全国比重超过 30%,大大高于其 GDP 占比。这一方面得益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与世界级港口群,另一方面受香港、澳门的转口贸易影响较大:部分产品从内地运到港澳时,已计入出口额,从香港再转出至第三方,再次计入出口额,存在虚增出口额的情况。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城市群发展

        学者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研究报告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