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科学绘本的方式,带孩子了解古代建筑工艺的奥秘。

内容简介

历时三年手工绘制,美学与建筑学的神奇结合,真实再现天坛祈年殿的建造场景。

专业的解读,让孩子了解斗拱,榫卯,藻井等建筑奥秘;丰富的细节,让孩子读懂建造房屋背后的过程;严谨的画面,展现让人沉浸的古建筑之美。

足不出户带孩子领略天坛文化,揭秘古人惊人的智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正文(本书无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天坛一遍一遍的去

    ‌天坛去过不下五六次,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去的路上顺便恶补一下天坛的由来。当然带朋友来天坛,自觉的有当小小导游的责任,补补功课,说道说道~ 天坛:与天对话的六百年圣域在北京中轴线南端,一片占地 273 公顷的蓝瓦绿海间,藏着华夏文明最深邃的宇宙观。天坛 —— 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的祭天圣坛,历经六世纪风雨,仍以精妙的建筑语言,讲述着中国人 "敬天法祖" 的哲学密码。一、天人感应的建筑史诗天坛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其布局暗合 "天圆地方" 的宇宙认知。内外两重坛墙构成 "回" 字形结构,北圆南方的设计象征 "天地墙"。漫步丹陛桥,这条长 360 米的 "神道" 将视线引向三重檐蓝瓦鎏金顶的祈年殿 —— 二十八根金丝楠木柱暗合星象:内四柱喻四季,中十二柱代十二月,外十二柱表十二时辰,堪称凝固的《黄帝内经》。二、声学奇迹与数字玄机皇穹宇的回音壁藏着明代匠人的智慧密码。墙体弧度精确计算声波反射,两人相隔百米可清晰耳语,三音石上击掌能闻三重回响,恰似 "天有三光" 的古训。圜丘坛的九重台面、三百六十块地砖,皆暗合周天度数与阳数之极。当皇帝立于天心石上诵读祝文时,声波与台面共振,形成 "天人感应" 的震撼效果。三、从祭祀圣地到文明符号 清光绪年间的《大清会典》记载,这里曾举行过 654 次国家级祭典。1918 年辟为公园后,天坛完成了从皇家禁地到世界遗产的蜕变。2018 年考古发现的 "燔柴炉" 遗址,让 "燔柴迎神" 的古老仪轨重见天日。今日仰望祈年殿的鎏金宝顶,仍能感受到《周礼》"以苍璧礼天" 的庄严传统。四、四季皆景的时空对话 春分时节的斋宫海棠、夏至日影投射在圜丘的 "寿星石"、秋分夕照下的七十二连房、冬至雪覆丹陛桥的银装素裹 —— 天坛的四季轮回,恰似古人 "与四时合其序" 的生动注脚。那些掩映在古柏林中(现存 3,500 余株)的七星石、望灯杆,仍在低语着华夏文明对宇宙的永恒追问。当您踏上漫道,不妨驻足凝思:每一块青砖都铭刻着先人对苍穹的敬畏,每一处建筑都是写给宇宙的诗行。天坛之美,不仅在于其形制之伟,更在于它用六百年的存在,甚至未来更久诉说文明的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好,很短,该说的都说了,导游词基本就够了!但现在为什么祈年殿不让进了呢,看不成顶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蔚为壮观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