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9千字
字数
201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上限定在1917年的文学革命运动,下限定在1979年的全国第四次文代大会。全书着重论述这六十二年间的文艺思潮流变。
内容简介
文学革命运动从“五四”文化精神出发,否定了载道文学,提出了个人的文学,否定了瞒和骗的文学,建立了真诚的、写实的文学。但是,后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偏离了这个方向,而使文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直到第四次文代大会上中共中央的祝辞中,才对这种偏向提出了纠正。虽然后来仍不断有所反复,但回归“五四”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本书即从史的角度来描述这种走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东西文化冲突与中国的启蒙运动
- 一、“五四”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
- 1.文体的解放
- 2.理性的感悟
- 3.个性的张扬
- 4.真实的追求
- 二、开拓期的中国现代美学
- 1.审美的自觉性
- 2.美育的启蒙性
- 3.观念的新颖性
- 三、国粹派与文学上的复古主义
- 1.保存国粹与民族革命
- 2.恢复古义,标举立诚
- 3.承先启后,相反相成
- 四、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艺术
- 1.艺术为人生
- 2.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
- 3.译介被损害民族的文学
- 4.平民文学·民众文学·无产文学
- 五、创造社与表现自我的艺术
- 1.无目的的目的性
- 2.表现派的艺术论
- 3.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
- 4.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
- 六、现代主义的踪迹
- 1.偏师借重现代派
- 2.从异域文苑移植奇葩
- 七、鸳鸯蝴蝶派与消闲文艺
- 1.一场新旧文艺的斗争
- 2.消闲的艺术观
- 3.畸形社会的畸形文艺
- 八、语丝派与抗争文学
- 1.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 2.语丝文体与中国现代杂文的发展
- 九、新月派与沙龙艺术
- 1.艺术沙龙中的绅士淑女
- 2.文学的纪律与纪律的文学
- 十、1928:“革命文学”论争
- 1.意识性与审美性
- 2.现实性与超越性
- 3.阶级分析与宗派主义
- 十一、“左联”与左翼文艺运动
- 1.译几部唯物史观的书
- 2.文艺的阶级性和普罗大众文艺
- 3.政治家?艺术家?
- 4.文学思想的分歧与两个口号之争
- 十二、论语派与性灵文学
- 1.投入其中与超然物外
- 2.大风浪中的小摆设
- 3.一团矛盾
- 十三、京派、海派与文学上的中间路线
- 1.商品经济与海派文学
- 2.京派作家的艺术追求
- 3.走不通的中间路线
- 十四、在抗日烽火中崛起的七月派
- 1.同人杂志与文学流派
- 2.报告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 3.推动了新诗的发展
- 4.冲出公式主义的樊篱
- 5.七月派的覆灭与中国文学流派的终结
- 十五、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界的两派
- 1.分歧的由来和初次交锋
- 2.暴露派暴露些什么?
- 3.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4.歌颂派举起了大旗
- 十六、战国策派与文学上的权力意志论
- 1.历史的虚构与现实的谬误
- 2.权力意志论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
- 十七、沦陷区中的市民文艺
- 1.理想主义的失落
- 2.市民心态的写照
- 十八、40年代重庆左翼文艺界的论争
- 1.问题的提出
- 2.开隔山炮的战术
- 3.别具一格的注释战
- 十九、1949:中国作家社会角色的转换
- 1.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 2.批判·改造·树立新标兵
- 二十、文艺与政治的撞击
- 1.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2.“五把刀子”说的是与非
- 3.胡风的幽灵在文坛上游荡
- 二十一、真实的流失与个性的毁灭
- 1.创作方法之辩与文学真实性的流失
- 2.个性主义,被清除的“五四”精神
- 二十二、现实主义精神的最后抗争
- 1.从新的批判到政策调整
- 2.写中间人物论,回归现实主义的尝试
- 3.拔高英雄形象,离开现实愈来愈远
- 二十三、政治漩涡中的写作班子
- 1.写作班是政治斗争需要的产物
- 2.“战斗任务”带动下的写作路数
- 二十四、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
- 1.待读惊天动地诗
- 2.思想突围与文化追求
- 结语 回归“五四”:中国文学的出路
- 1.“五四”精神辨析
- 2.文学革命与审美意识的变革
- 3.鲁迅方向与反鲁迅方向
- 后记
- 增订本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