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清华大学边兰春教授作序推荐,政策、空间、治理的整体观,探讨反思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居住问题及20余年来实践的力作。

内容简介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问题由来已久,极其复杂。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作为十余年实地调查研究的沉淀,本书从家庭—院落—片区等不同层面的鲜活实例入手,以平实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照细致呈现了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空间的现状、衍化及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深入剖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相关政策和实践,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人口、住房、公共资金投入、改造措施、业态、治理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对六个关键问题和四类界线展开论述,提出复兴历史文化街区及生活空间再生的建议,呼吁均衡保护,底线保障,改善居住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

最后,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社会学系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的探索和设想加以介绍,涉及什刹海地区、烟袋斜街、大小石碑胡同等典型实例。

本书为破解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老旧小区等面临的基础性难题提供了宝贵思路,极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脉络
  • 1.1 困境,1949年之前
  • 1.2 显性破坏和隐性问题,1949年至1999年
  • 1.3 相对完整的街区,20世纪的末端
  • 1.4 实践的探索,21世纪
  • 1.5 十字路口
  • 第二章 杂院:自建房、邻里和
  • 2.1 一个家庭的内部差异
  • 2.2 一处大院的过滤和重构
  • 2.3 两个社区的住房、邻里和诉求
  • 2.4 缘何杂院
  • 第三章 隐蔽的院落分化
  • 3.1 什刹海
  • 3.2 白塔寺和西四北
  • 3.3 院落分化的形成
  • 第四章 马赛克街区
  • 4.1 南锣鼓巷的三十年拼贴
  • 4.2 南池子的争议
  • 4.3 不同人的大栅栏
  • 4.4 鲜鱼口的三条道路
  • 4.5 “试点”和“重点”
  • 第五章 院落社会,多样性还是碎片化
  • 5.1 街区的碎片化
  • 5.2 片区的碎片化
  • 5.3 院落的碎片化
  • 5.4 碎片化的嵌套和传导
  • 5.5 碎片化的产生和螺旋持续
  • 第六章 院落社会的六个讨论
  • 6.1 住房应急供给和退出
  • 6.2 住房管理和人户分离
  • 6.3 居住困难和居住保障
  • 6.4 人口外迁和空间利用
  • 6.5 重点投入和均衡改善
  • 6.6 日常治理
  • 第七章 关于界线的思考
  • 7.1 共识准则界线的模糊
  • 7.2 住房政策界线的收缩
  • 7.3 空间行动界线的切割
  • 7.4 管控参与界线的脱节
  • 第八章 复兴历史文化街区
  • 8.1 价值共识的基石
  • 8.2 系统的住房政策
  • 8.3 空间行动的均衡
  • 8.4 管控参与的融合
  • 第九章 评述和设想,什刹海
  • 9.1 什刹海的价值
  • 9.2 渐进的烟袋斜街
  • 9.3 提供多样选择的大小石碑胡同
  • 9.4 寻求均衡的空间行动
  • 9.5 居住改善的政策设想
  • 9.6 居住院落的保护更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