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当代青年的问题入手,结合作者自身的生命经验及经历,融合传统国学知识,从根本上为青年解惑,是一部很好的提升青年修养、教会青年获得内在生命力量及喜乐之法的智慧之书。

内容简介

《国学十六讲》是辛意云在台湾“建国中学”国学社的授课之稿,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用孔子与弟子聊天的方式传授心法,从青年的问题与烦恼入手,提出读书是解决烦恼的途径。

辛意云通过传统经典,教青年认识中国文化之精神,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获得生命喜悦之道的途径。书中通过《论语》,教人学做人、知爱人,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大学》教人懂修身;通过《中庸》教人学用情,通过《庄子》教人学修养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的话
  • 访谈三问——于出版之前
  • 辑一 如何唤醒青年力
  • 青年的问题与烦恼
  • 青春期面临的特点
  • “争”与“不争”的立意
  • 与生物有别,谈人的进化
  • 青春期的情感课题
  • 借自身教育——阅读启发思考
  • 确立目标向前,更要保持弹性,珍惜现有
  • 交友之道
  • 调整心态的方式
  • 快乐之道
  • 善用长处,不受困于低潮
  • 成长本身即是礼物
  • 时代与人物
  • 做知所进退的读书人
  • 肯定自我才能重建自我
  • 为培育人才贡献一生
  • 建立历史性的认知能力
  • 透过文字提升灵性
  • 献给青年朋友的好书
  • 中国最重要的经典——“四书”
  • 俯瞰人生的《庄子》《老子》
  • 维护人道精神的《史记》
  • 概括宋代理学的《近思录》
  • 开拓生命力的《大学问》
  • 诗歌文学
  • 名家批注的小说
  • 掌握中国文化的特质
  • 青年与文化
  • 从政治自觉到文化反省
  • 欣见学生怀抱高远理想
  • 辑二 经典教你看人生
  • 漫谈中国学术特质
  • 读《论语》学做人
  • 中国学术文化的大前提——从“人”开始
  • 什么是“人”?
  • “仁”为什么会成为孔子哲学的核心?
  • “仁”与《论语》德目
  • 开发生命中内在最中心的力量
  • 爱、学习与生活——《论语》所探讨的心灵世界
  • 以人为本位的文化体系,身心的关系密切
  • 生存的心理本能
  • 《论语》将人的欲望导向正面发展
  • 从“仁”的相互性思考
  • 从对偶关系中产生自觉
  • 学习人类生存的最高智慧
  • 中国文化之精神——《论语·学而》第一章试解
  • “仁”可说是一种心灵的自觉
  • “圣之时者”与胸怀
  • 拥有自觉,时时学习,再以独立精神通往喜悦之路
  • 孔子象征人类理性的光辉
  • 《大学》——也是大觉之道
  • 《礼记·大学》
  • 大觉之道,从认识、发现自我开始
  • 以“定静”面对挑战
  • 客观看待真实、认知世界
  • 从人生的情意看中国文化——《中庸》
  • 化解纷争要靠教育
  • 培养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
  • 心怀敬意,创造生活艺术
  • 物我感通,开展生活情趣
  • 发展个人独特的个性
  • 中国人是有情意的动物
  • 两千三百年前的情商理论——《中庸》
  • 调整情感的能力
  • “爱人”是需要学习的
  • 靠自觉摆脱命运的支配
  • 辑三 处世的智慧
  • 闲谈修养
  • 了解内在真正的需求
  • 摆脱旧有的习惯需要时间
  • 民族生机需走出历史的限制
  • 把握“修养”的真义
  • 《庄子·逍遥游》释义
  • 《庄子·逍遥游》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打破人生困境
  • 痛苦起因于人类的分别心
  • “平等性”为道家思想最特别之处
  • “心灵的自觉”即是“仁”
  • 中国人喜用“观照”看世界
  • 培养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 人生如旅行,各有各的际遇
  • 《史记·管晏列传》第一讲
  • 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史观
  • 太史公的史心
  • 以《西方正典》为例
  • 《史记·管晏列传》
  • 古老的智慧、现代的经营——《孙子兵法》
  • 孙子其人及《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观
  • 第一篇《始计》
  • 《始计》——我们可从古老的智慧、现代的经营切入
  • 优秀的将领需符合五项特质
  • 进退存亡不失其正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 从体例着手
  • 创作重新找回生命的感动
  • 超越表象,看重真实的自我
  • 述说个人感觉,通乎人类大情
  • 艺术情感可带动文化力量
  • 遭遇困顿,才是生命真正的开始
  • 敞开心胸,与天地合而为一
  • 同学提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国学与中医

    当我们谈及国学与中医时,常常会陷入一种复杂的情况之中。有人对其推崇备至,视若瑰宝;有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不过是历史的糟粕和沉渣。那么,究竟该如何客观地看待这两者呢?先来说说所谓的 “国学”,它涵盖了诸如中医养生、星象、八卦以及周易等诸多内容。倘若这些真的如某些人所宣扬的那样神奇无比、威力无穷,那为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如此频繁?每隔两三百年,便有大规模的人口因战乱而锐减。回顾过往,外敌入侵之事更是屡见不鲜,从蒙古铁骑到清军入关,再到近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肆意践踏,国家的尊严与百姓的生活皆遭受重创。在这一次次的民族危机面前,那些被寄予厚望的 “国学” 却未能展现出力挽狂澜的能力。若其真有那般神通广大,又怎会任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显然,将国家的兴衰寄托于这些所谓的 “国学” 之上,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再把目光投向中医领域。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看看清朝皇室的情况。即便是享受着当时最为优越医疗条件的皇帝和皇子们,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并未达到理想的高度。普通民众就更不用说了,在抗生素尚未被发现的时代,即便是小小的腹泻也可能夺去人的生命。这充分说明,仅凭中医的手段,难以应对所有疾病带来的挑战。当然,中医在某些方面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调理身体机能、缓解一些慢性症状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替代现代医学体系下的各种先进诊疗方法和药物。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秉持理性的态度,坚定地相信现代科学的力量。现代科学基于严谨的实验论证和数据分析,不断推动着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医学更是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精准的药物研发以及系统的治疗方案,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相比之下,那些未经科学验证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充满了愚昧和迷信,蕴含着荒唐的错误认知。爱国,珍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地迷信一切旧有的东西。相反,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伪存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祖先的智慧遗产,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民族的复兴。总之,面对国学与中医,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勇于质疑;既要传承精华,更要摒弃糟粕,依靠现代科学的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只是生活、生命、智慧的结晶,还包含了各式主题。若我们能阅读经典,借着别人的智慧,进入自身的生存、生活、生命的理想中,这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完美、更辉煌、更充满享受。书中合起来的终极性,都是帮助我们寻找生命的真谛,然后取得精神性的大自然。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认为,当我抓住最高的生命理想展现出来的时候,我就是真正活过了;以至于肉体的生死相对于此理想的获得,还不如这个完善,所以说 “夕死可矣”。这就是所谓神圣性的展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学入门书,有启发,有引路,还是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道善文化

        道善文化成立于2016年,依托母公司北京爱智达人科技教育公司的出版资源,致力于中国传统经典,以及文学、历史、艺术等优秀人文内容的出版与发行推广。 公司先后与东方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与中信出版集团开展更加密切的总发行合作。已出版过的系列作品计有:《王鼎均散文系列》12册、《刘君祖的易经世界》(22种)、王溢嘉的“周边文丛”(20种)、《民国人物小传》(20种)(上海三联)、蒋勋说文学之美系列(5种)、蒋勋说红楼梦系列(8册)、爱新觉罗.毓鋆讲经典笔记系列(20种)、吴怡的我在美国讲中国哲学系列(20种)、何寄彭教授主编的《华夏之美》系列(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