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1千字
字数
2020-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
内容简介
唐帝国的泱泱大度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给后代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
本书以唐代中央政权的机构决策活动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三省六部制研究架构,将其分为决策和谏官两个互相补充和互相制约的部分,研究其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决策会议的召开与决策权力的分配。推而广之,对唐代以地方情况上报制度、出使监察制度和求言上书制度为主体的决策的依据与信息传达渠道,以及决策与行政效率的变化,包括诏令的起草与下达,保证行政效率的各项制度的运行,都进行了深入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有轨迹可循的唐朝职官制度
- 简体修订版自序
- 繁体版自序
- 前言
- 第一章 唐代中央决策集团
- 第一节 中央决策集团的结构
- 一、中央政权的决策活动与唐代决策集团的形成
- 二、唐代中央决策集团的结构
- 三、决策集团成员地位的相互转化
- 第二节 决策核心集团的逐步多元化
- 一、宰相来源的扩大与职权的调整
- 二、宦官和翰林学士的参与
- 三、宰相、翰林学士和宦官之间的权力争夺与合作
- 四、决策核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的平衡与危机
- 第三节 谏官集团的形成和相对稳定
- 一、唐代谏官集团的形成
- 二、谏官集团内部的职权层次
- 三、加强谏官集团功能的措施
- 四、谏官集团与中央决策的关系
- 第二章 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 第一节 御前决策会议
- 一、常参决策会议
- 二、仗下后决策会议
- 三、延英决策会议的产生
- 四、延英会议的参加成员
- 五、延英会议的决策程序
- 六、唐代中后期的翰林学士召对会议
- 第二节 宰相决策会议
- 一、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 二、从中书舍人到堂后五房
- 三、宰相会议的职权范围
- 四、宰相会议与御前会议的不同决策层次
- 五、宰相集体决策制度与权相专政
- 第三节 百官决策会议
- 一、百官决策会议的权限与参加者
- 二、百官会议的地位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 三、唐代中央决策方式的变迁
- 第四节 决策权力的转移、分配与争夺
- 一、唐代前期中央政权内部决策权力的分配
- 二、唐代中后期官吏选任权力的争夺
- 三、使职的兴起与皇权的扩张
- 四、唐代后期地方决策权力的膨胀
- 第三章 决策的依据和信息传达渠道
- 第一节 地方情况上报制度
- 一、唐代地方信息上报制度与中央决策
- 二、专使上报制度的变迁
- 三、诸道进奏院的产生
- 四、邮驿系统与文书的传递
- 五、巡院制度的创立及信息传递的高效率
- 第二节 出使监察制度的建立
- 一、御史出巡制度
- 二、使臣派遣制度
- 三、宦官出使制度
- 第三节 求言与上书制度的运用
- 一、唐代上书制度与皇帝下诏求言
- 二、匦制的创立与变迁
- 第四节 控制信息渠道的斗争
- 一、唐代前期信息渠道的相对畅通
- 二、唐代中后期中央决策集团内部控制信息渠道的斗争
- 三、唐代后期中央与地方控制信息渠道的斗争
- 第四章 决策与行政效率的变化
- 第一节 保持决策效率的制度
- 一、御前会议的决策效率
- 二、诏令的及时起草与传达
- 三、宰相决策会议的工作效率
- 四、诏令和律令格式的删定与整理
- 第二节 保持政务运转效率的制度
- 一、诏令和文书的处理效率
- 二、中央机构的上班与值班制度
- 三、官吏的休假与请假制度
- 四、中央和地方信息的迅速上传下达
- 五、实行勾检制度以防止文书稽延
- 第三节 国家行政运转效率的变迁
- 一、唐代前期对官吏数量的控制与行政高效率
- 二、安史之乱前后的制度改革与调整
- 三、唐代后期国家行政效率的降低
- 第五章 决策的局限性与特点
- 第一节 唐王朝决策的局限性
- 一、利益的局限性
- 二、历史的局限性
- 三、君主、宰相与宦官经验的局限性
- 四、决策实施程度的逐渐降低
- 第二节 唐王朝决策的特点
- 一、唐代中央决策的开放性
- 二、唐代中央决策的变革性
- 三、决策与执行功能的分离
- 四、皇权的运用与中央政权决策
- 主要引用及参考论著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