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3千字
字数
2019-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以“代耕农”为研究主题的已发表的论文合集。
内容简介
“代耕农”是承包、租种当地社会土地的外来劳动群体,早期以种粮为生、后来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群体形式多样,在北京郊区、长三角区域以及其他城市郊区都有分布。
本书的核心是以都市郊区的代耕菜农为例,揭示当代小农在生产和生活层面,都能够达到怎样的极限,并作出相应的反思。
本书的内容中,围绕珠三角的代耕农群体,大多是2013年来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有关北京郊区的部分内容主要由最新的研究报告来支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工业化与城市环形扩张过程中的生态与游耕:珠三角与北京郊区的代耕菜农
- 一、 “化”学进程与代耕农业圈
- 二、 工业体系中的游耕生态及地力遭“蹂躏”的根源
- 三、 环形扩张过程中的代耕菜农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珠三角与京郊的自我生产政体:被忽视的自雇式代耕农
- 一、 从“工厂政体”到“自我生产政体”
- 二、 珠三角与北京城郊农业圈中的代耕菜农
- 三、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双重边缘性与个体化策略:关于代耕农的生存故事
- 一、 代耕农——农民进城的另外一种途径
- 二、 制度与市场形塑下的双重边缘性
- 三、 代耕农的生存故事:“弱社区”与个体化策略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反思弱者武器的效度:以珠三角代耕农为例
- 一、 支配体系与劳动方式的变迁:概念解释力的富足与贫困
- 二、 珠三角的代耕农——现代支配体系中无法抗争的弱者
- 三、 结论
- 参考文献
- 流动社会中的“过渡日常”
- 一、 引言
- 二、 “过渡日常”的理论路径
- 三、 “过渡日常”的方法维度与经验表达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机会成本的变更与代耕农生存境况的转换
- 一、 代耕农研究与土地机会成本的外部研究视角
- 二、 从迁入到嵌入
- 三、 工业化、机会成本的变更与代耕农生存境况的转换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落地生根:阳江苗族代耕农的土地交易与家园重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生存压力下的代耕选择
- 三、 生存空间的建构逻辑
- 四、 土地交易下的定居策略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北京市大兴区代耕菜农问卷调查描述报告
- 一、 京郊代耕菜农聚集区与调查样本概况
- 二、 租金、合同、成本、技术
- 三、 产量、销售、收入、风险
- 四、 互动、交往、适应、预期
- 五、 结论
- 附录二 代耕菜农群体的生产与生活:北京市大兴区朱村田野调查报告
- 一、 游耕至朱村的代耕菜农概况:耕作经历的转换及其缘由
- 二、 朱村代耕菜农的劳动安排、实践智慧与市场交换
- 三、 京郊代耕菜农的家庭、人际与情感
- 四、 结论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九州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管的中央一级综合性出版机构,以服务对台工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宗旨。 自1993年成立以来,出版了大批优秀图书,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多年来,我社在两岸图书出版交流、涉台出版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出版了大量涉台主题图书、精品学术图书,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深受两岸读者关注,为两岸出版行业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