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9.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8千字
字数
2017-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了新中国建国“十七年”(1949-1966)期间相声传统的变迁。
内容简介
不同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政治角度的考察,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把相声放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看待其变迁;同时打破内、外部研究的界限,把文体(Genre,又译文类)看成一个处于动态的建构过程中的对象,将相声传统置于更广大的社会语境中,综合考察政治话语、表演者、观众、艺术生产等因素与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因此,本研究既是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将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同时也是民间文学的文体研究,它将着力分析社会变迁对民间文学文体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编委会
- 总序
- 民间文学“动态文体观”研究的一个范例——序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一章 “活”:作为草根艺术的相声(1850-1949)
- 第一节 作为“生意人”的相声艺人
- 第二节 逾越的“活”:对相声文体的一个描述
- 第三节 撂地·园子·电台:草根相声的生产与表演
- 第四节 从晚清到民国的相声改良
- 小结
- 第二章 成为“文艺工作者”:相声艺人的体制化
- 第一节 融入秩序:鼎革之际的相声改进
- 第二节 进入体制:艺人群体的组织化
- 第三节 走向现代:艺术传承的民族化与制度化
- 第四节 “十七年”曲艺生态之鸟瞰
- 小结
- 第三章 “老材料得到新气脉”:“活”成为“传统”
- 第一节 划分“精华”与“糟粕”:草根相声的价值探讨
- 第二节 书写相声史:民族/民族艺术的传统想象
- 第三节 制造“传统”:“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
- 第四节 “古为今用”:“十七年”传统相声的搜集与利用
- 小结
- 第四章 “说唱最新最美的今天”:新相声如何“喜闻乐见”
- 第一节 “说新唱新”:新相声的创编
- 第二节 书写如何重构文体:以对口相声为例
- 第三节 “寓教于乐”何以实现:对若干题材与类型的分析
- 第四节 娱乐、宣传与在地化:新相声的传播与社会效应
- 小结
- 第五章 “健康的笑声”:相声表演与“十七年”的北京市民生活
- 第一节 流动演出:从“撂地卖艺”到“送戏上门”
- 第二节 打造“文艺阵地”:重塑相声的表演语境
- 第三节 创造“健康的笑声”:剧场相声的表演
- 第四节 教化、“求乐”与戏剧化实践:“化妆相声”的名与实
- 小结
- 结论
- 主要访谈人信息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