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16-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长安:千年古镇崛起为全国示范镇
内容简介
长安,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之一,既是千年古镇,又是活力之城。改革开放前,这里贫穷落后,现在每年生产总值过百亿,直至今日临近300亿,工业产值高达700多亿,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入选“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100强”。本书以长安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走访长安镇60多名不同领域的各界人士,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长安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而追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乡镇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一 长安镇: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奇迹
- 序二 现代性的谱系与长安之路
- 第一部分 觉醒与崛起
- 计划经济
- 亡命香港
- 思想解放
- 新启蒙
- 招商引资
- 工业区
- 1.1 九代不扶犁的理想
- ——访孙耀全、蔡柱球
- 一、日月艰辛,却填不饱肚子
- 二、穷则思变,分田到户、联产承包
- 三、兴市场经济,做先富起来的人
- 四、招商引资,“雪球”越滚越大
- 五、消除贫穷,从身份到人格的转变
- 1.2 治保主任的人世沧桑
- ——陈灿亮一家的故事
- 一、结婚前夕补漏屋
- 二、治保主任太难为
- 三、晚年生活可无忧
- 四、兄弟聚首话沧桑
- 1.3 墙“外”开花墙“内”香
- ——访李有枝、麦凯全
- 一、逃离高“墙”
- 二、“墙”角求生
- 三、“墙”外逢生
- 四、“墙”外开花
- 五、“墙”内飘香
- 1.4 “死角”变“旺角”
- ——访王润棠、莫妹仔
- 一、为民谋利遇尴尬
- 二、“路通则财通”
- 三、在其位,负其责、谋其事
- 四、名利兼得靠威望,富裕生活靠创新
- 第二部分 改革与创造
- 发展哲学
- 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
- 革新的勇气
- 改革英雄
- 对脱轨的规训
- 2.1 富裕、和谐、文明
- ——袁德和主政时的长安之路
- 一、上任“四尾”
- 二、绝路逢生
- 三、统筹发展
- 四、“隐性”成就
- 五、国强民富,人寿年丰
- 2.2 酒店元老
- ——长安酒店原总经理陈建希的故事
- 一、 找谁来当酒店老板?
- 二、开张之初不顺利
- 三、“南方讲话”之后,财路大开
- 四、管店先管人,管人要知情
- 五、长安的酒店元老
- 2.3 人生有涯愿无尽
- ——访麦灿球、麦旭枝、李加洪
- 一、逃离与留守
- 二、全国大讨论
- 三、攀上财富的高峰
- 四、我生有涯,我愿无尽
- 2.4 水过长秋入澄明
- ——万秋明、李明森的平凡岁月
- 一、梦也平凡
- 二、“呛水滋味”
- 三、“不走钢丝”
- 四、不惑之年
- 五、老有所思
- 第三部分 制度理性
- 价值排序
- 制度设计
- 利益协同
- 和睦社会
- 3.1 长安大厦的奠基者和设计师
- ——访李毓全
- 一、“摸着石头过河”
- 二、躬身打基础
- 三、长远搞规划
- 四、超前设保障
- 五、“遥望”长安大厦
- 3.2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 ——访长安镇原镇长高北伦
- 一、建章立制重树藩篱
- 二、从放权让利到按规矩出牌
- 三、经历化为胆识,亦是财富
- 四、改革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时间
- 3.3 三十年前挂铁衣
- ——李满堂的军旅情结和创造精神
- 一、勤思考善较真的转业军官
- 二、敢作敢为的镇委书记
- 三、心怀远景脚踏实地
- 四、有一种情怀叫拥军
- 3.4 从输血到造血
- ——访长安镇原副镇长刘仲春、陈佛培
- 一、曾经的长安:贫穷、辛苦、逃离
- 二、招商带来机遇
- 三、勤奋留住财富
- 四、集体经济,长远规划,成为致富源泉
- 五、长安未来:本土企业,变输血为造血
- 3.5 家乡巨变的规划建设者
- ——长安镇原党委委员、副镇长麦改平纪实
- 一、困惑青春,志存高远
- 二、初涉商海,敢于打拼
- 三、适时顺势,能者居之
- 四、规划先行,搭框建架
- 五、超前建设,新城凸显
- 六、建管兼顾,腾飞质变
- 七、矢志教育,擦亮品牌
- 八、深情回首,天高云淡
- 3.6 尊重规律和制度
- ——李卓安眼中的经济发展法宝
- 一、脱离实际成为最大的束缚
- 二、改变,要拼劲,也要变通
- 三、发展,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 第四部分 西方映照
- 中西之争
- 核心经验
- 中国制造
- 标准共识
- 理性危机
- 4.1 改变与希望
- ——访开达玩具厂原厂长戴月旺
- 一、穷时的长安,需要开道的勇士
- 二、生路,为长安而蹚,也是为自己而蹚
- 三、面对富起来的长安,戴月旺说,我老了
- 4.2 碰撞与蜕变
- ——访美泰玩具厂原厂长麦庆华
- 一、美泰来了
- 二、不按制度出牌的引进之法
- 三、按制度运作的扎根之路
- 四、西方制度下的中国人情味
- 4.3 在不在长安?
- ——外籍经理钱伟成在长安的日子
- 一、了却归根愿,实现创业心
- 二、各地文化融,员工心意归
- 三、若为普通工,未来如何走
- 四、留下不留下,眼下难定属
- 4.4 一辆独行的单车
- ——访文润明
- 一、向左拐,与钱很近
- 二、向右拐,离钱很远
- 三、向前走,与世无争
- 第五部分 身份认同
- 进城
- 老乡
- 流水线
- 新莞人
- 协商民主
- 5.1 一个改变了一个群体称谓的外来人
- ——房智平和他融入的长安
- 一、离开乡土
- 二、图谋发展
- 三、安居长安
- 四、参政议政
- 五、未来隐忧
- 5.2 流水线上的青春
- ——工人宋军华生活纪实[1]
- 一、最初打拼
- 二、成长和愿想
- 三、婚姻和家庭
- 四、快乐和忧虑
- 五、思考和消遣
- 5.3 长安寻梦
- ——占有兵和一个群体的影像记录
- 一、偶然开启的农民工群体摄影之路
- 二、摄影、生活和人
- 三、难以回到从前的占有兵和他的农民工群体
- 四、占有兵们的远虑近忧
- 第六部分 公共之善
- 教育现代化
- 公共服务
- 计划生育
- 和谐之道
- 6.1 关于长安的城市理想
- ——访长安镇原副镇长蔡孔华
- 一、38家店面
- 二、“南北之争”
- 三、城市理想
- 6.2 安居、乐业、和谐
- ——三个长安社会安全的保护者陈炽权、李日成、麦建林
- 一、人口与治安
- 二、就业与治安
- 三、治安管理措施的平衡与无奈
- 四、长安治安力量的提升
- 五、李日成,作为普通人的治安员
- 6.3 摄像机下的文化开拓
- ——陈建强的作为和理想
- 一、乡间少年进了大雅之堂
- 二、脚踏着故乡的土地
- 三、长安文化的阐释和抒写
- 6.4 一个村镇中学的示范样本
- ——退休校长陈世泰的乡村教育史
- 一、5年书信往来
- 二、10年老区任教
- 三、最后16个学生
- 四、创新教育之路
- 五、执着于青少年教育
- 6.5 学校教育在长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退休教师李炳辉、莫群香眼中长安教育的昨天和今天
- 一、与时俱进的长安教育
- 二、本地教师与外来教师的融合与认同
- 三、尊师重教的悠久传统
- 四、难以了结的老师情结
- 五、特色教育成就文化氛围
- 6.6 引凤还需筑巢
- ——长安建设者群像:李春开、麦润光、李植森、孙厚和、陈敬林
- 一、消防:铸造“安全网”
- 二、水利:有面还得有里
- 三、医疗:维护“生命线”
- 四、人力:发展的“动力源”
- 6.7 长安巾帼
- ——访林女、陈玉婵
- 一、成长在艰难岁月
- 二、成熟在激情年代
- 三、平静在天伦时光
- 第七部分 价值重建
- 价值
- 统续
- 审美
- 宗教
- 道德
- 意义
- 7.1 让文化理想融入现实生活
- ——长安镇前镇长陈福坤的回忆和展望
- 一、贫困中培植的文化种子
- 二、文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 三、文化设施与文化心理
- 四、往远处看往实处做
- 五、文化根植现实又超越现实
- 7.2 真善美最有力量
- ——访张冲
- 一、缘何长安?
- 二、长安的选择
- 三、文化的使命
- 四、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认知
- 7.3 乡土作家李泽光
- 一、变革岁月中的乡土文学
- 二、父辈辛酸与迷离世相
- 三、兄弟命运与时代变化
- 四、不为稿费写作的作家
- 7.4 主调与旁白
- ——剧作家袁润澄的长安生活
- 一、不是创作的创作
- 二、不甘长为局外人
- 三、旁白:长安起步的探路人
- 四、旁白:长安发展的领路人
- 五、“旁白”汇入“主调”
- 7.5 长安给了她一个文学梦
- ——湘女张利华圆梦长安
- 一、为了换个活法,只身来到东莞
- 二、 新生活延续文学梦
- 三、文学即人学:文学青年眼里的社会问题
- 四、文学的精神力量和现实价值
- 五、女儿是她打工生活中的另一种乐趣
- 第八部分 集体记忆
- 方言与鱼
- 盆菜与狮
- 复活与复兴
- 创造性转化
- 8.1 坚守与等待
- ——访“龙狮痴”陈炳锋
- 一、祖孙三代“狮子王”
- 二、传统文化走上商业之路
- 三、成也商业,败也商业
- 8.2 变迁中的日常生活和文化
- ——两位“文化人”李平康和陈合明眼中的新旧长安
- 一、农家子弟的命运抗争
- 二、岁月轮转和方言变迁
- 三、新旧交融中的方言和生活
- 四、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任重道远
- 五、富足生活中的文化烙印
- 8.3 社会变迁与传统传承
- ——长安李伟成和他的“伟成盆菜”
- 一、传统与传说:长安盆菜及其起源
- 二、传承与演绎:正宗的“伟成盆菜”
- 三、时代与命运:李伟成的奋斗人生
- 四、邂逅与无奈:“伟成盆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