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长安:千年古镇崛起为全国示范镇

内容简介

长安,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之一,既是千年古镇,又是活力之城。改革开放前,这里贫穷落后,现在每年生产总值过百亿,直至今日临近300亿,工业产值高达700多亿,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入选“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100强”。本书以长安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走访长安镇60多名不同领域的各界人士,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长安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而追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乡镇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一 长安镇: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奇迹
  • 序二 现代性的谱系与长安之路
  • 第一部分 觉醒与崛起
  • 计划经济
  • 亡命香港
  • 思想解放
  • 新启蒙
  • 招商引资
  • 工业区
  • 1.1 九代不扶犁的理想
  • ——访孙耀全、蔡柱球
  • 一、日月艰辛,却填不饱肚子
  • 二、穷则思变,分田到户、联产承包
  • 三、兴市场经济,做先富起来的人
  • 四、招商引资,“雪球”越滚越大
  • 五、消除贫穷,从身份到人格的转变
  • 1.2 治保主任的人世沧桑
  • ——陈灿亮一家的故事
  • 一、结婚前夕补漏屋
  • 二、治保主任太难为
  • 三、晚年生活可无忧
  • 四、兄弟聚首话沧桑
  • 1.3 墙“外”开花墙“内”香
  • ——访李有枝、麦凯全
  • 一、逃离高“墙”
  • 二、“墙”角求生
  • 三、“墙”外逢生
  • 四、“墙”外开花
  • 五、“墙”内飘香
  • 1.4 “死角”变“旺角”
  • ——访王润棠、莫妹仔
  • 一、为民谋利遇尴尬
  • 二、“路通则财通”
  • 三、在其位,负其责、谋其事
  • 四、名利兼得靠威望,富裕生活靠创新
  • 第二部分 改革与创造
  • 发展哲学
  • 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
  • 革新的勇气
  • 改革英雄
  • 对脱轨的规训
  • 2.1 富裕、和谐、文明
  • ——袁德和主政时的长安之路
  • 一、上任“四尾”
  • 二、绝路逢生
  • 三、统筹发展
  • 四、“隐性”成就
  • 五、国强民富,人寿年丰
  • 2.2 酒店元老
  • ——长安酒店原总经理陈建希的故事
  • 一、 找谁来当酒店老板?
  • 二、开张之初不顺利
  • 三、“南方讲话”之后,财路大开
  • 四、管店先管人,管人要知情
  • 五、长安的酒店元老
  • 2.3 人生有涯愿无尽
  • ——访麦灿球、麦旭枝、李加洪
  • 一、逃离与留守
  • 二、全国大讨论
  • 三、攀上财富的高峰
  • 四、我生有涯,我愿无尽
  • 2.4 水过长秋入澄明
  • ——万秋明、李明森的平凡岁月
  • 一、梦也平凡
  • 二、“呛水滋味”
  • 三、“不走钢丝”
  • 四、不惑之年
  • 五、老有所思
  • 第三部分 制度理性
  • 价值排序
  • 制度设计
  • 利益协同
  • 和睦社会
  • 3.1 长安大厦的奠基者和设计师
  • ——访李毓全
  • 一、“摸着石头过河”
  • 二、躬身打基础
  • 三、长远搞规划
  • 四、超前设保障
  • 五、“遥望”长安大厦
  • 3.2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 ——访长安镇原镇长高北伦
  • 一、建章立制重树藩篱
  • 二、从放权让利到按规矩出牌
  • 三、经历化为胆识,亦是财富
  • 四、改革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时间
  • 3.3 三十年前挂铁衣
  • ——李满堂的军旅情结和创造精神
  • 一、勤思考善较真的转业军官
  • 二、敢作敢为的镇委书记
  • 三、心怀远景脚踏实地
  • 四、有一种情怀叫拥军
  • 3.4 从输血到造血
  • ——访长安镇原副镇长刘仲春、陈佛培
  • 一、曾经的长安:贫穷、辛苦、逃离
  • 二、招商带来机遇
  • 三、勤奋留住财富
  • 四、集体经济,长远规划,成为致富源泉
  • 五、长安未来:本土企业,变输血为造血
  • 3.5 家乡巨变的规划建设者
  • ——长安镇原党委委员、副镇长麦改平纪实
  • 一、困惑青春,志存高远
  • 二、初涉商海,敢于打拼
  • 三、适时顺势,能者居之
  • 四、规划先行,搭框建架
  • 五、超前建设,新城凸显
  • 六、建管兼顾,腾飞质变
  • 七、矢志教育,擦亮品牌
  • 八、深情回首,天高云淡
  • 3.6 尊重规律和制度
  • ——李卓安眼中的经济发展法宝
  • 一、脱离实际成为最大的束缚
  • 二、改变,要拼劲,也要变通
  • 三、发展,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 第四部分 西方映照
  • 中西之争
  • 核心经验
  • 中国制造
  • 标准共识
  • 理性危机
  • 4.1 改变与希望
  • ——访开达玩具厂原厂长戴月旺
  • 一、穷时的长安,需要开道的勇士
  • 二、生路,为长安而蹚,也是为自己而蹚
  • 三、面对富起来的长安,戴月旺说,我老了
  • 4.2 碰撞与蜕变
  • ——访美泰玩具厂原厂长麦庆华
  • 一、美泰来了
  • 二、不按制度出牌的引进之法
  • 三、按制度运作的扎根之路
  • 四、西方制度下的中国人情味
  • 4.3 在不在长安?
  • ——外籍经理钱伟成在长安的日子
  • 一、了却归根愿,实现创业心
  • 二、各地文化融,员工心意归
  • 三、若为普通工,未来如何走
  • 四、留下不留下,眼下难定属
  • 4.4 一辆独行的单车
  • ——访文润明
  • 一、向左拐,与钱很近
  • 二、向右拐,离钱很远
  • 三、向前走,与世无争
  • 第五部分 身份认同
  • 进城
  • 老乡
  • 流水线
  • 新莞人
  • 协商民主
  • 5.1 一个改变了一个群体称谓的外来人
  • ——房智平和他融入的长安
  • 一、离开乡土
  • 二、图谋发展
  • 三、安居长安
  • 四、参政议政
  • 五、未来隐忧
  • 5.2 流水线上的青春
  • ——工人宋军华生活纪实[1]
  • 一、最初打拼
  • 二、成长和愿想
  • 三、婚姻和家庭
  • 四、快乐和忧虑
  • 五、思考和消遣
  • 5.3 长安寻梦
  • ——占有兵和一个群体的影像记录
  • 一、偶然开启的农民工群体摄影之路
  • 二、摄影、生活和人
  • 三、难以回到从前的占有兵和他的农民工群体
  • 四、占有兵们的远虑近忧
  • 第六部分 公共之善
  • 教育现代化
  • 公共服务
  • 计划生育
  • 和谐之道
  • 6.1 关于长安的城市理想
  • ——访长安镇原副镇长蔡孔华
  • 一、38家店面
  • 二、“南北之争”
  • 三、城市理想
  • 6.2 安居、乐业、和谐
  • ——三个长安社会安全的保护者陈炽权、李日成、麦建林
  • 一、人口与治安
  • 二、就业与治安
  • 三、治安管理措施的平衡与无奈
  • 四、长安治安力量的提升
  • 五、李日成,作为普通人的治安员
  • 6.3 摄像机下的文化开拓
  • ——陈建强的作为和理想
  • 一、乡间少年进了大雅之堂
  • 二、脚踏着故乡的土地
  • 三、长安文化的阐释和抒写
  • 6.4 一个村镇中学的示范样本
  • ——退休校长陈世泰的乡村教育史
  • 一、5年书信往来
  • 二、10年老区任教
  • 三、最后16个学生
  • 四、创新教育之路
  • 五、执着于青少年教育
  • 6.5 学校教育在长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退休教师李炳辉、莫群香眼中长安教育的昨天和今天
  • 一、与时俱进的长安教育
  • 二、本地教师与外来教师的融合与认同
  • 三、尊师重教的悠久传统
  • 四、难以了结的老师情结
  • 五、特色教育成就文化氛围
  • 6.6 引凤还需筑巢
  • ——长安建设者群像:李春开、麦润光、李植森、孙厚和、陈敬林
  • 一、消防:铸造“安全网”
  • 二、水利:有面还得有里
  • 三、医疗:维护“生命线”
  • 四、人力:发展的“动力源”
  • 6.7 长安巾帼
  • ——访林女、陈玉婵
  • 一、成长在艰难岁月
  • 二、成熟在激情年代
  • 三、平静在天伦时光
  • 第七部分 价值重建
  • 价值
  • 统续
  • 审美
  • 宗教
  • 道德
  • 意义
  • 7.1 让文化理想融入现实生活
  • ——长安镇前镇长陈福坤的回忆和展望
  • 一、贫困中培植的文化种子
  • 二、文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 三、文化设施与文化心理
  • 四、往远处看往实处做
  • 五、文化根植现实又超越现实
  • 7.2 真善美最有力量
  • ——访张冲
  • 一、缘何长安?
  • 二、长安的选择
  • 三、文化的使命
  • 四、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认知
  • 7.3 乡土作家李泽光
  • 一、变革岁月中的乡土文学
  • 二、父辈辛酸与迷离世相
  • 三、兄弟命运与时代变化
  • 四、不为稿费写作的作家
  • 7.4 主调与旁白
  • ——剧作家袁润澄的长安生活
  • 一、不是创作的创作
  • 二、不甘长为局外人
  • 三、旁白:长安起步的探路人
  • 四、旁白:长安发展的领路人
  • 五、“旁白”汇入“主调”
  • 7.5 长安给了她一个文学梦
  • ——湘女张利华圆梦长安
  • 一、为了换个活法,只身来到东莞
  • 二、 新生活延续文学梦
  • 三、文学即人学:文学青年眼里的社会问题
  • 四、文学的精神力量和现实价值
  • 五、女儿是她打工生活中的另一种乐趣
  • 第八部分 集体记忆
  • 方言与鱼
  • 盆菜与狮
  • 复活与复兴
  • 创造性转化
  • 8.1 坚守与等待
  • ——访“龙狮痴”陈炳锋
  • 一、祖孙三代“狮子王”
  • 二、传统文化走上商业之路
  • 三、成也商业,败也商业
  • 8.2 变迁中的日常生活和文化
  • ——两位“文化人”李平康和陈合明眼中的新旧长安
  • 一、农家子弟的命运抗争
  • 二、岁月轮转和方言变迁
  • 三、新旧交融中的方言和生活
  • 四、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任重道远
  • 五、富足生活中的文化烙印
  • 8.3 社会变迁与传统传承
  • ——长安李伟成和他的“伟成盆菜”
  • 一、传统与传说:长安盆菜及其起源
  • 二、传承与演绎:正宗的“伟成盆菜”
  • 三、时代与命运:李伟成的奋斗人生
  • 四、邂逅与无奈:“伟成盆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