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迁徙漂泊,何以为家。一部外来入侵植物的自然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远古时代到大航海时期,直至今日的现代引种狂潮,详细介绍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前世今生和蔓延轨迹,以及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故事。

所选物种,或影响深远,或家喻户晓,或长期被误解。书中不仅详述了这些植物的传播与进化历程,更深刻揭示了人类对植物认知的演变,探讨了“入侵”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生态变迁。

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生态秩序,理性对待入侵植物,守护生物多样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前言 物种交换与生物入侵
  • 第一章 远古的移民者
  • 大麻:远古作物的起源之谜
  • 苜蓿:穿越千年的牧草之王
  • 牵牛:素罗笠顶的田园之花
  • 第二章 航海时代的受益者
  • 曼陀罗:扑朔迷离的身世
  • 紫茉莉:在闾巷草野之间绽放
  • 仙人掌:花园宠物与荒漠战士
  • 含羞草:草中精灵的放逐之旅
  • 番杏:漂洋过海来相见
  • 第三章 引种浪潮中的逃逸者
  • 刺槐:沁人心脾的槐花香
  • 火炬树:被秋风点燃的火炬
  • 米草: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
  • 第四章 强大的机会主义者
  • 飞蓬:轻盈的御风者
  • 苍耳:黏人的旅行家
  • 苋属:善于隐藏的伴人植物
  • 第五章 农田和牧场里的伪装者
  • 毒麦和麦仙翁:曾与小麦如影随形
  • 野燕麦:野草与作物的传奇
  • 蒺藜草:隐藏在草原上的刺疙瘩
  • 第六章 河流与湖泊中的漂泊者
  • 满江红与槐叶蘋:漂泊四海无所依
  • 凤眼莲与大薸:扬帆远航掠江河
  • 空心莲子草:盘根错节密如网
  • 第七章 街头巷尾的旅行者
  • 婆婆纳:初春里的点点繁星
  • 太阳花:直面盛夏的似火骄阳
  • 垂序商陆:鸟儿与浆果之间的故事
  • 后记
  •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时间线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要有手绘植物图,就是五星

    前几天到朋友家泡茶,刚巧他买了这本书的实体书,闲聊了一下动植物的物种入侵这一话题。朋友提出,物种入侵并非全然负面,实际上也存在其积极的一面。例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番荔枝、洋芋(土豆)和玉米等外来物种,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讨论中,他还提到了一个关于植物名称的小八卦。黄瓜,这一我们耳熟能详的蔬菜,在古代曾被称为胡瓜。上网查了一下,还真的是。黄瓜以前确实叫做胡瓜。黄瓜的原产地是在印度,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将黄瓜引入了中原,所以最早的名字叫 “胡瓜”。至于胡瓜因何变为了 “黄瓜”,主要有两种说法:  1. 隋炀帝本身有鲜卑血统,统一全国之后,很忌讳 “胡” 字和胡人,所以将 “胡瓜” 更名为 “黄瓜”。  2. 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本身是少数民族,非常不喜欢底下的人说 “胡” 字,于是将胡瓜改作了黄瓜。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流传度,但具体是哪个原因已无从考证。不过做茶余饭后的聊资,也不失一乐。这本《植物大移民》不仅详细记录了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还从远古时期一直梳理到现代,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生动的植物编年史。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从公元前两世纪至今,一些古老植物历经风雨,仍然顽强地存活于世,这足以证明它们对现代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不仅内容详实,而且呈现方式也别具一格。书中穿插了大量充满英伦风的英式园林手绘画,以及真实的植物照片,使得读者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这样的设计,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阅读体验。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入侵植物

      所谓 “外来入侵植物”,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是对本土生态弊大于利的物种。想我们所熟知的外来作物如玉米🌽番茄🍅红薯🍠辣椒🌶萝卜等均不在本书介绍之列。但提及了苜蓿这种作物,它可是高等饲料。我们所熟知的入侵植物如水葫芦、加拿大一支黄花等等,书中均有介绍。这是一本拓宽知识面的科普读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