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内容简介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本书由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难言
  • 主道
  • 二柄
  • 扬权
  • 孤愤
  • 说难
  • 备内
  • 内储说上七术
  • 内储说下六微
  • 外储说左上
  • 外储说左下
  • 外储说右上
  • 外储说右下
  • 难一
  • 难势
  • 五蠹
  • 显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读韩非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55 本(128)#《韩非子》🚢韩非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坚决而全面地推行法治。他在《问辩》篇中说:“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除法令之外不再有别的东西,可见这种法治的全面。而且,在韩非看来,封建国家的富强和诸侯霸业的完成,都必有赖于法治:🚢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在韩非看来,“法” 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 — 哪些不能做,做了要受惩罚;哪些应该做,做了会得奖赏。只有人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完全按照职责规定的范围行事了,如果因罪受到惩罚,也不要怨恨君主,如果因功受赏,也不要对君主感恩,那么,臣民个个都在忠于职守,而 “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守道》)。🚢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大体》)。🚢献给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献给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备内,即防备宫内后妃和儿子等人的弑君篡位。本篇是韩非阐述其 “性恶论” 的代表作之一。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利在人之死也。” 君主和后妃、儿子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利害冲突,奸臣常常利用这一点窥觊君权,以至劫君弑主。故君主应该 “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时刻 “备内”,“则奸邪无所容其私”。

      2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