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自1925年出版后,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评论认为:“《幻影公众》与《公众輿论》一样,将成为美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部现代经典著作。单凭从其与众不同的文字角度看,它也值得被一遍遍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普曼富盛名的著作之一,是《公众舆论》一书的姊妹篇。作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建立在民众广泛参政基础上的传统民主只是一个神话,传统民主理论所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无异于幻影。公众无法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他们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本书呈现了“具有说服力、充满生命力的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译者序
  • 英文版编者序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不再抱有幻想的人
  • 第二章 无法实现的理想
  • 第三章 代理人与旁观者
  • 第四章 公众能做什么
  • 第五章 抑制专制
  • 第二部分
  •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
  • 第七章 问题的本质
  • 第八章 社会契约
  • 第九章 公众面对的两个问题
  • 第十章 公开辩论的主要意义
  • 第十一章 有缺陷的规则
  • 第十二章 改革的标准
  • 第十三章 公众舆论的原则
  • 第三部分
  • 第十四章 社会归位
  • 第十五章 缺位的统治者
  • 第十六章 混乱的领域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主是昂贵的

    做一个粗糙的推理。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民主制度的演进所指出的人类平等发展的大方向,仍然是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孜孜以求的。随着现代化进程日益深入,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其决策和执行需要的专业水准越来越高,对民众的素质,或者说 “人的现代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哪怕是以民主立国的美国,在 “人的现代化” 上,也有诸多不足,甚至导致民主制度的运转显出力不从心的迹象。从长远来看,人类代际知识传承依赖的大脑,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发育和训练,而且大脑的进化是一个缓慢的线性过程;现代文明的技术却是不间断地指数爆炸式发展,前者在自然状态下,迟早会被后者不可逆地甩在身后。所以,除非人类能够找到让知识传承或者大脑进化速度跟上技术爆炸的方法,否则李普曼的难题就是无解的。从以上角度说,民主是昂贵的,而且会越来越贵。综上,如果既不放弃民主制度,又不放弃人类的社会主体地位,人类迟早要超脱自然演化的大脑。至于是依托生化技术,还是依托人工智能,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就不得而知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幻影公众》

      《幻影公众》首先,选举制推崇的全民参与,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民主制度始终引以为傲的基础就在于选举制,但在李普曼的时代,选举制在实际上的完成度非常不理想,公众对此的参与度长期只有一半左右。其次,明智伟大的公众并不存在,公众这个概念是幻影。选举制之所以完成度不理想,正是因为并不存在作为整体的公众,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公民。而具体的公民往往做不到真正明智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去投好手中的选票。最后,李普曼认为政治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处理。面对 “幻影公众”,应该采取 “精英政治”,将公众的时间还给公众,而把政治运作的事务交给具有专业素养的杰出人士。而民众所要做的,是成为旁观者和监督者,通过产生舆论,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去。《幻影公众》一书自 1925 年出版以来,既受到推崇,也饱受争议。有人说他向世人揭露了民主光环之下的问题实质;但也有人认为公众绝不是一种幻影,而是真实的存在。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说到,虽然庞大的社会造成了《幻影公众》当中所提及的各种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应该是 “更加民主”,应该是着力于培养出更理性的公众。而当这些理性公众出现时,民主理想就能实现。而且他还批评说李普曼的观点里悲观主义情绪太过严重。但是,不管推崇还是争议,时过百年,对《幻影公众》的论争,大多已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中。而《幻影公众》一书本身,却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读着书中的许多话,反观如今许多民主或非民主国家的社会政治和公共关系,那一些精彩的观点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3 精英、公众、秩序、腐败、失控

        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人,打开后也会有很多惊喜。一百年前的思考,在当下的全世界来看,也是足够有深度的。分工和专业化是世界的趋势,而作为社会治理的政治人才,也是不断专业化。本书的精髓,同时也是其带来的争论,就在于:公众是否是幻影般的存在?公共事务是否可以全然交给所谓的精英?读到最后,看出来作者也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对于标准的、折中的答案,不是不想给出,而是把自己当做公众的一员,只有偏执于一种立场鲜明的观点,才能有机会传播自己的声音。本书作者另外两本《公众舆论》、《公共哲学》也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