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浓缩和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大家张海鹏教授数十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心得和对中国近代史规律的认识和思考。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比以往历次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不仅避免了继续“沉沦”,而且赢来了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言一
  • 序言二
  • 前言
  • 序章 1840年前的世界形势与清朝社会
  •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 第一节 英国走私鸦片与林则徐禁烟
  • 第二节 战争进程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条约体系的形成
  • 第三节 中国思想界的反应与对策
  • 第四节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农民起义的酝酿
  • 第二章 内忧外患中的清朝政府
  •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及其政治社会主张
  • 第二节 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 第三节 俄国掠夺中国大片土地
  • 第四节 曾国藩湘军集团崛起与太平天国后期的苦撑苦斗
  • 第五节 中外会剿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失败
  • 第三章 失去发展机遇的三十年
  • 第一节 清政府中央和地方政治格局的演变
  • 第二节 洋务自强活动——抓而不紧的发展机遇
  •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变化的思想总结——早期改良主义的主张
  • 第四节 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结局
  • 第五节 教案迭出——大规模群众反洋教斗争
  • 第六节 甲午战争爆发 清政府错误的战争指导
  • 第七节 马关签约 台湾割让及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
  • 第四章 甲午战后中国形势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命运的回答
  • 第一节 三国干涉还辽及甲午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在远东的角逐
  • 第二节 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
  •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第四节 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早期革命活动
  • 第五节 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
  • 第六节 义和团——中国农民朴素的反帝爱国斗争
  • 第七节 八国联军侵华和清廷的对策
  • 第八节 《辛丑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 第五章 社会大变革的酝酿时期
  • 第一节 清政府的“新政”出台与社会秩序的新变化
  • 第二节 英国侵略西藏 日俄在东北划分势力范围
  •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革命派和保皇派关于中国前途的论战
  • 第四节 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
  • 第五节 “预备立宪”与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
  • 第六节 革命派组织的反清武装起义
  • 第六章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 第一节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 第二节 黄花岗起义与四川保路运动
  • 第三节 武昌起义 各省独立与南京之役
  • 第四节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 第五节 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第七章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时期
  • 第一节 袁世凯力行独裁 孙中山再次发动革命
  • 第二节 洪宪帝制及其破产
  •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战争
  • 一 张勋复辟与南方护法运动
  • 二 南北议和 军阀割据战争
  •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爆发
  •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 第八章 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曲折的“上升”之路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开展农民运动与北伐战争
  •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内外形势
  • 二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形成
  • 三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确定国共合作方针
  • 四 工农运动与北伐战争的胜利开展
  • 第三节 国共合作破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 第四节 宁汉合流与东北易帜 国民党军阀大混战
  • 第五节 工农武装割据与苏维埃革命政府的建立
  • 第六节 “围剿”与反“围剿” 两个“政权”的较量
  • 第七节 社会性质论战与社会政治思潮
  • 第九章 民族危机加深 国内阶级关系的调整
  •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不抵抗政策”
  • 第二节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蒋介石实施“安内攘外”对策
  •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第四节 红军被迫转移 苏维埃运动遭受挫折
  • 第五节 西安事变 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契机
  • 第十章 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第二节 八一三上海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形成
  • 第三节 全国抗战防御体系建立 国共两党对于抗战战略的不同主张
  • 一 建立全国抗战防御体系
  • 二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不同抗战路线
  • 第四节 八路军出师与山西抗战
  • 第五节 淞沪会战与上海、南京的陷落 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暴行
  • 一 淞沪会战 上海陷落
  • 二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南京陷落
  • 第六节 台儿庄大捷与武汉、广州沦陷
  •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与抗战胜利
  • 第一节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
  • 一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作战
  • 二 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 第二节 抗战大局下国共两党联合中的斗争与皖南事变
  • 一 抗战大局下国共两党合作中的斗争 皖南事变之善后
  • 二 民主宪政运动和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 第三节 珍珠港事件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外交出现新格局
  • 第四节 正面战场溃败与敌后战场攻势作战
  • 第五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 国统区的腐败与专制
  • 一 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建设
  • 二 国统区的专制与腐败
  • 第六节 国共谈判与联合政府问题 中国军民的反攻
  • 一 抗战后期的国共两党谈判 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
  • 二 中国军民的对日反攻
  • 第七节 国共两党对中国前途的不同设计
  • 一 国民党六大召开,坚持不妥协的反共方针
  • 二 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 第八节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第一节 从重庆谈判到政协会议
  • 一 短暂的和平气氛:从重庆谈判到政协会议
  • 二 民主党派的调解和第三条道路的终结
  • 第二节 中美、中苏关系的变化
  • 第三节 国民党挑起战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解放区的巩固与兴旺
  • 一 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 二 解放区的巩固与兴旺
  • 第五节 历史性的三大战略决战
  • 第六节 北平和平谈判破裂 百万雄师抢渡大江
  • 第七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历史进入现代
  •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第二节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 第三节 宣告了近代中国历史经过“沉沦”,以及“沉沦”到“深渊”“谷底”,完成了“上升”的过程
  • 尾语 学习中国近代史应理解的三条基本线索与四点启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有“是什么”,才能“为什么”

    趣读、戏说、麻辣、漫改、大话…… 出版界里关于不同类型的历史书籍还是挺丰富多彩的。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讲,那些书籍充其量只是增加了些许的趣味性,可能会吸引一时,但若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奠基,那些书看的越多越会对历史的认知有失偏颇。甚至,会将 “历史” 当儿戏,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儿。历史,是很严肃的!尤其对于教学来说,没有详细的 “是什么” 的讲解,那所有的见解评论都只能说是 “大放厥词”。本书的主编张教授就是 严肃的 中近史的权威。本书不管是在立场上,还是世界观上,还是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上,都体现了准确、朴实、凝练、生动的良史文风,至少出卷子的时候我们只会参考本类书的资料,其他的戏说、大话是万万不敢用的。所以,作为辅助教科书的历史书籍,若要系统了解近代中国究竟有哪些具体史实,还是首选本书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史实也许正确,观点有点主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