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冯内古特写给年轻人的对抗虚无主义宣言。

内容简介

在地球的末日废墟上,一个百岁老人正在撰写他的回忆录。这位百岁老人既是医生,又是美国前任总统,还是畸形双胞胎中的弟弟。在他看来,是孤独导致了人类无可避免的末日,只有“人造大家庭”式的群体归属感,才是真正的救赎。

“《闹剧》是我对更幸福的人类的一个阳光灿烂的小梦想。如果我没有这种阳光灿烂的小梦想,我就无法在自己的悲观主义中活下来。”——冯内古特自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尾声
  • 出版弁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世界沦为闹剧

    这部写于 1976 年的作品,在近半个世纪后被首次引进中文世界,由读客文化推出、王知夏翻译,依然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预言性。书名 “Slapstick” 原意为 “粗俗闹剧”,指向一种刻意荒诞、混乱甚至低级的喜剧形式。而冯内古特以这个词为名,写的却是一个文明崩溃后的世界 —— 或者说,我们正在走向的世界。故事设定在未来的美国。曼哈顿成了荒芜之城,瘟疫抹去了绝大多数人口,社会结构彻底瓦解。主人公威尔伯・达菲尔德・斯沃恩博士,作为前总统、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在废墟中回忆并记录这一切。他与其双胞胎妹妹伊丽莎白拥有一种近乎超自然的心灵感应,两人一旦靠近就能形成远超常人的智慧,分离后却只能沦为平庸甚至愚钝的个体。这一设定如同一个冰冷隐喻:人类本可凭借联结走向伟大,却因孤独、隔阂与自私沦为闹剧中的丑角。作者的文字向来以冷幽默和碎片化叙事著称,《闹剧》也不例外。他喜欢用短章节、跳跃的时间、突如其來的插话和看似离题的旁白,拼贴出一个正在解体的世界。这种写法不是技巧炫耀,而是主题需要 —— 当世界本身已失去逻辑,小说又何须保持连贯。书中反复出现的 “Hi ho” 这一口头禅,轻描淡写之间道出了人物对灾难的漠然与适应,仿佛连毁灭都可一笑置之。尽管题材沉重,冯内古特始终未放弃讽刺与怜悯并存的笔调。他描写人类如何为自己制造灾难:政治愚蠢、科技滥用、阶级分化、环境破坏…… 字里行间没有咆哮式的批判,只有一种疲倦的、近乎温柔的失望。书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幸存者将废弃车辆堆成金字塔,作为对新文明的可笑致敬。这既是人类创造力的残余,也是对消费文明最尖锐的嘲弄。王知夏的翻译很值得称道。她准确把握了作者那种混合了俚语、书面语与自我解嘲的独特语气,译文流畅且保留原文节奏感,没有过度汉化或西化的痕迹。尤其是对话部分,口语化却不松散,很好地传达了人物在绝望中故作轻松的口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闹剧》人生是一场喜剧,还是一部悲剧呢?可能真正的表达人生是一场闹剧。大幕落下,一切都是一个笑话,也许有一声叹息,剩下的可能就是空灵的白静。不再孤单,真的可以没有孤单,可是长大的代价就是孤单,也只有品尝过和体会过后才是真正的长大。小时候的懵懂,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它不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越是长大越是如此。但是如果都按此理的话,也是无趣,要不然怎么说大机缘都有大风险,而 “聪明人” 只做稳赢的买卖。为何没有人想象自己是一个乞丐呢?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流浪街头、白眼唾弃、嫌弃远离,原来犬儒也是一种勇气,木桶太小也装不下梦想,更不用说野心,也许我们能得到的就只是那一缕不算明亮的阳光,不热不燥,温暖和煦,人生就是昨日下午阳光下的那一场春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