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意识研究领军人物克里斯托夫·科赫诚挚之作。

内容简介

是什么将痛苦、快乐、颜色和气味等有意识的体验与大脑中的生物电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形的东西为何会产生非物理的、主观的、有意识的状态?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克里斯托夫·科赫将其研究生涯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弥合大脑物理事实与现象体验之间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即是对此的总结与回顾,其中既有严谨的科学叙述,又有深情的个人回忆,还有,深刻呈现了作者对意识的经验实证探索过程。

科赫所讲述的故事涵盖从意识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到他个人对各种主题的深入思考,包括注意与觉知的差异、无意识现象、动物的意识问题、有情识的机器,以及他个人对人格化上帝信仰的丧失和随之而来的忧伤。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言
  • 致 谢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注 释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推荐!哲学家丽贝卡・戈尔茨坦(Rebecca Goldstein)以直指人心的笔触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点:意识无疑是个物质的问题 — 不然它还能是什么呢,毕竟我们都是物质啊。不过,一些大块物质拥有内在生命(有时甚至颇为丰富)的事实,依然不同于我们遇到的物质的其他任何属性,更不用说解释这种属性了。根据运动物质的定律能够产生这一切吗?突然间,物质怎么就苏醒了,并掌管了这个世界呢?突然间,物质怎么有了态度,有了观点,有了充满幻想的生活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神经科学如何解释我们的主观体验

      作者科赫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意识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提出,意识是 “一种自明的内在存在”,是一个自我整合的动力系统,依赖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整合与分化。大脑后部皮层对于意识产生具有关键作用 ——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书中介绍了一些令人着迷的发现:有些神经元特异性地对名人面孔反应;将大脑皮层一分为二并不会使意识减半;小块皮层区的缺失可能导致特定感知能力(如颜色视觉)的丧失。科赫是整合信息理论的坚定支持者。该理论假定有意识的、现象性的体验与其潜在的物理载体是不同的。从信息角度来看,意识体验就像一个 “在万亿维度空间中奇妙复杂的形状”,它与导致该体验的脑状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还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洞见:意志实际上是在脑做出决定之后才产生的。这一观点根本性地挑战了我们对心智因果作用的传统理解 —— 不是心智产生意志后脑和身体才行动,而是脑先做出决定,然后才产生意志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意识探索》相信意识这种东西仅仅是复杂连接之后的涌现吗?通过现在先进的脑部扫描,是否真的找到意识的位置,再通过不同的刺激,最终达到意识的完全 “掌控”。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其实真的不那么科幻,至少有许多的科学家在做这件事情。而作者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相信这一切,只是认为我们的科学还不足以支撑他的精细的测量。不过,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意识可能是我们和机器的唯一区别,机器与人永远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说,为何如此相信,对不起没有证据,也许他们这些疯狂的科学家碰壁之后才相信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那么,我站在反面呢?想一想应该是人类的末日,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需要我们的存在,而且是那种狂妄自大的一群 “破坏者” 的角色存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