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5千字
字数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8世纪英国小说兴起,反映和塑造社会变革,为现代性发展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18世纪英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值英国现代性发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变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既是英国小说兴起和繁荣的肥沃土壤,也是其发挥功用、影响社会的时代契机。当时的小说不仅被赋予了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更是没有哪个时期像18世纪的英国小说那样,作者、读者、社会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的互动协作关系,为发现和构建新的社会形态而共同行动。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的文化化,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在西方如火如荼。大量的文献,无论是总体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强调18世纪英国小说与社会、文化的同构关系。本研究关注18世纪英国小说的述行性,以民族性、道德、现代性、性别身份等为主要研究维度,探讨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小说如何“以言行事”,即它们如何一方面积极反映社会文化的变化,另一方面又积极参与并协同形塑“物质现实”和社会观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转型时期的18世纪英国社会及小说述行的研究,可以为反观我国当下的现代性发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 绪言
- 第一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民族性述行
- 第一节 丹尼尔·笛福《辛格顿船长》中英国性的确认
- 第二节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英国性的调适
- 第三节 奥里弗·哥尔斯密《世界公民》中英国性的重构
- 第二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道德述行
- 第一节 萨缪尔·理查森《帕梅拉》的女德培养
- 第二节 托比亚斯·斯摩莱特《蓝登传》的消费道德批判
- 第三节 安·拉德克利夫《奥多芙的神秘》的道德趣味建构
- 第三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现代性述行
- 第一节 丹尼尔·笛福《罗克珊娜》的现代生活探索
- 第二节 范尼·伯尼《伊芙琳娜》的城市化表征
- 第三节 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的现代性反拨
- 第四节 萨拉·菲尔丁《大卫·素朴儿》的现代人体认
- 第四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性别述行
- 第一节 夏洛特·史密斯《艾米琳》的女性他者身份指认
- 第二节 爱丽莎·海伍德《白希·少了思小姐历险记》的女性自我谈判
- 第三节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人的苦难》的女权诉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