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纪检、检察、公安机关最实用侦查指南,提高司法办案效率。

内容简介

讯问是纪检、检察、公安机关最常用到的查明案件的途径。配合监察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对检察、纪检、公安机关侦查案件的要求,配合以审判为中心的理念的要求,对办案人员通过讯问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是资深审讯专家就这一问题给出了最为有建设性的指引。本书分讯问与供述、介入定位、涉案关系、涉案原因等十一个章节分别论述。阅读本书能够提升司法办案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案件的办理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讯问与供述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拒供隐瞒的心理行为解析
  • 第三节 供述的心理行为规律
  • 第四节 讯问的科学行为方法
  • 第五节 “十步讯问法”概述
  • 第一步 介入定位
  • 第一节 讯问介入行为解析
  •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抗审心理的介入
  • 第三节 介入摄取嫌疑人犯罪的记忆反应
  • 第四节 定位的心理层面解析
  • 第五节 介入摸底定位的语用行为方法
  • 第六节 介入定位后的抗审行为回应
  • 第七节 调动嫌疑人对审讯交流空间的参与性
  • 第二步 涉案关系
  • 第一节 涉案关系的讯问依据
  • 第二节 涉案关系的来源与选择
  • 第三节 直插式涉案关系的涉入
  • 第四节 比照式涉案关系涉入
  • 第五节 开脱、宽慰型目标涉入
  • 第六节 涉案关系建立的认知误区
  • 第七节 涉案关系涉入的方法和技巧
  • 第八节 涉案关系的抗审行为回应
  • 第三步 否定堵退
  • 第一节 否定辩解的心理定式
  • 第二节 否定的阻止经验
  • 第三节 否认的回应解析
  • 第四节 退路选择的行为特征
  • 第五节 “堵退”的方法
  • 第六节 认知误区的条件否定
  • 第七节 条件否定的方法
  • 第四步 揭谎导谎
  • 第一节 隐瞒对抗行为的心理层面架构解析
  • 第二节 涉入错觉信息“确认存在”
  • 第三节 封控谎言的蔓延
  • 第四节 谎言的识别与处理
  • 第五节 导谎法的介入
  • 第六节 “确认存在”的方法
  • 第五步 涉案原因
  • 第一节 退路选择的自我评估
  • 第二节 供述心理障碍的支点转移
  • 第三节 供述心理的需要条件
  • 第四节 隐瞒条件构筑的心理支点的更换
  • 第五节 涉案原因的心理支点更换方法
  • 第六节 心理强制的原因认可
  • 第七节 原因认可的方法与技巧
  • 第六步 趋利避害
  • 第一节 抗审的后卫心理支点的更换
  • 第二节 前提默认的心理行为方法的涉入
  • 第三节 假想恶性的心理行为属性
  • 第四节 降低恶性的心理行为方法的选择
  • 第五节 强化恶性、粘连恶果的心理行为置换
  • 第六节 强化恶性、粘连恶果的心理行为置换方法
  • 第七步 更换支点
  • 第一节 隐瞒对抗的心理支点的形成
  • 第二节 对抗的“前卫”支点的构筑与剖析
  • 第三节 隐瞒对抗的心理支点的更换
  • 第四节 加速对抗“心理支点”的转换
  • 第五节 更换“后卫”心理支点的方法与技巧
  • 第八步 利益方向
  • 第一节 利益冲突的行为特征
  • 第二节 利益关系的认知行为表现
  • 第三节 利益的方向选择
  • 第四节 情感依赖关系的涉入
  • 第五节 利益方向转移的心理条件
  • 第九步 平衡转换
  • 第一节 心理需要的满足与转换
  • 第二节 临界心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
  • 第三节 临界心理状态转换供述行为的心理平衡的需要
  • 第十步 涉案情景
  • 第一节 涉案情景中犯罪构成的动态逻辑思维
  •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阻却事由生成的隐瞒抗拒行为
  • 第三节 涉案情景中阻却事由的讯问方法与技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笔太晦涩

    怎么说呢!能看出,作者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文笔确实一言难尽,实在味同爵蜡。好多句子没有主语,文本的编排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看不出体系,有些词语都是非常笼统,十步审讯的内在逻辑感觉都是自我催眠。读了一半觉得又没意思,又没新意。抱歉,实在难以认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审讯是门学问,只要做了,肯定就会让你说出来。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最终目的是让犯罪嫌疑人放弃对犯罪行为的隐瞒,供述犯罪事实。解决犯罪嫌疑人的隐瞒行为,首要的问题是清楚嫌疑人隐瞒犯罪事实的原因和心理动机。嫌疑人隐瞒犯罪事实的心理动机来源于对犯罪行为后果的感知,犯罪后果的恶性决定了犯罪嫌疑人的隐瞒动机,后果的恶性越严重,隐瞒的动机就越强,这是自我防卫的本能产生的心理认知,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自我感知的心理压力不大,因为有隐瞒能力的自我平衡,心理预判犯罪行为不会暴露,后果就不会发生,这是心理平衡能力的作用,使得嫌疑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能够心安理得地处于平静状态。当某一种信息或者感知自我的犯罪行为有暴露的可能和危险时,这种心理平衡就会被打破,产生对后果的恐惧压力,这种压力是自我感知的出现,是后果的危害事实与自我暴露的预想的心理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是由内在自我意识的交换和循环产生的。心理动机的能量也是微弱的,随着其他信息的干扰,这种焦虑便会散去,有时自我的心理平衡也会削弱心理焦虑的压力,不足以产生明显的行为动机。如果这种焦虑达到一定的程度,压力不断增大,隐瞒的动机行为就能够出现。例如,受贿的人感知到焦虑的压力,就会去找行贿人解决隐瞒的问题。而外来的危险信息是直接揭露便能够让自己承担后果发生的信息感知,这种感知的内心冲突便会产生心理冲突的压力场,压力是由心理不平衡产生的,不平衡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行为,只有实现了招供,这种心理冲突的压力场才会消失。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