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1千字
字数
2019-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提供UI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方向,结合经典案例与作者真实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知行合一的思考,为UI设计的基础理论构建,和未来UI设计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方向和实践方向的相关指导和研究。书中的案例来自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经典案例,并结合最新的UI设计实例和作者真实的工作经验。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内容简介
- 版权页
- 前 言
- 目录
- 01 认知是UI设计的本源问题
- 1.1 为什么英文版面看上去更简洁
- 1.2 设计的本质
- 1.3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与UI设计的本质
- 1.4 UI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 1.5 UI设计在“示能性”上的偏重
- 1.6 UI设计需要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
- 1.7 解决问题的过程——本书的结构
- 02 黄金分割与曝光效应
- 2.1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 2.2 生长的效率
- 2.3 曝光效应
- 2.4 模度
- 2.5 黄金分割比的效应范围
- 2.6 小结
- 03 整齐、简化与栅格系统
- 3.1 整齐为什么会使人舒服
- 3.2 基础的栅格系统
- 3.3 简化——视觉信息记忆与识别的规律
- 3.4 几何化的信息块
- 3.5 几何信息块——构图与黄金分割
- 3.6 图形简化与黄金分割
- 3.7 小结
- 04 邻近原则与赫布定律
- 4.1 空间邻近
- 4.2 时间邻近
- 4.3 格式塔的场
- 4.4 我们看到的和感觉到的是什么
- 4.5 赫布定律
- 4.6 邻近原则与再现
- 4.7 激活的认知意义
- 4.8 设计与邻近原则
- 4.9 小结
- 05 如何合理地使用色彩
- 5.1 谨慎使用暖色调
- 5.2 为色盲设计
- 5.3 构建合理的色彩环境
- 5.4 设计中的色彩恒常性
- 5.5 小结
- 06 图形的意义与物体识别
- 6.1 图形为什么很重要
- 6.2 图形形成视觉刺激的过程
- 6.3 物体识别的深度思考
- 6.4 图形识别所涉及的设计问题
- 6.5 小结
- 07 虚拟实体设计、虚拟空间设计与UI动效设计
- 7.1 虚拟实体设计——形状恒常性
- 7.2 虚拟空间设计——深度线索
- 7.3 UI动效设计
- 7.4 小结
- 08 如何在UI中引导注意力——自下而上
- 8.1 信息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 8.2 感光细胞与神经节细胞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机制
- 8.3 处理运动信息的注意机制
- 8.4 视觉元素差异与注意的关系
- 8.5 声音相对图像的差异
- 8.6 小结
- 09 如何在UI中引导注意力——自上而下
- 9.1 引导阅读的神秘力量
- 9.2 无意识设计
- 9.3 记忆与注意的关系
- 9.4 记忆的类型和分类
- 9.5 神秘力量之内隐记忆
- 9.6 内隐记忆与设计
- 9.7 外显记忆与注意
- 9.8 目标识别的两种类型
- 9.9 小结
- 10 创造是模因的正迁移
- 10.1 创造的两个前提
- 10.2 用知识表征描述思维
- 10.3 两种理论的缺陷与表征假说的实质
- 10.4 模因假说
- 10.5 表象的模因迁移
- 10.6 命题的模因迁移
- 10.7 小结
- 11 设计的训练
- 11.1 分解练习的故事
- 11.2 训练在神经层面引起的变化
- 11.3 训练的意义与原因
- 11.4 分解的标准与维度
- 11.5 UI设计的分解练习
- 11.6 小结
- 12 从拟物到扁平——信息认知的平衡定律
- 12.1 信息技术发展与UI界面的演变
- 12.2 信息认知的平衡定律
- 12.3 UI扁平化的过程
- 12.4 扁平化设计的要点
- 12.5 小结
- 13 人工智能与UI设计——智能的本质
- 13.1 人工智能带来的危机感
- 13.2 智能的必要性
- 13.3 智能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 13.4 从数据中学习
- 13.5 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的智能
- 13.6 智能的作用是高效地处理信息
- 13.7 小结
- 14 人工智能与UI设计——应用
- 14.1 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应用
- 14.2 设计师的关键能力
- 14.3 语音与眼动参与交互
- 14.4 小结
- 15 从VR到5G——UI设计的未来形态
- 15.1 从VR到MR
- 15.2 如何实现三维效果
- 15.3 5G是低延迟带来的算力
- 15.4 未来的UI设计依旧遵循的认知规律
- 15.5 小结
- 16 认知世界与自我
- 16.1 “中国元素”不代表中国设计
- 16.2 从建筑与园林反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 16.3 如何认知世界就会如何设计世界
- 16.4 中国APP的功能特点
- 16.5 小结
- 附录A 引用的学说、理论与实验
- 读者服务
- 封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