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6千字
字数
201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演进与规律研究。
内容简介
“十三五”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也逐渐步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然而,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愈来愈成为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1953-2011)》从经济史的研究视角,还原了新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变迁的整体历程,同时对不同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历史演进、互动机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找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的规律,从体制层面解析其发展演变的深层原因,同时引入国际比较,试图为新常态下中国未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版说明
- 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研究动态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分期依据与数据来源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演进(1953—1978)
-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 一、内部条件
- 二、外部条件
-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7)
-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
- 三、工业化的曲折发展与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比较封闭
- 二、产业结构畸形导致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与城市体系不合理
- 四、农业和农村服务于工业与城市发展
- 五、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波动的幅度较大
- 第四节 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判断与分析
- 一、城市化率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率Ⅰ
- 二、城市化率轻微滞后于工业化率Ⅱ
-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城乡的分割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二、对城市化认识的不科学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
-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化的动力不足
- 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
- 五、经济体制的转变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 第三章 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演进(1979—2011)
-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 一、内部条件
- 二、外部条件
-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 一、轻工业优先发展与恢复性城市化阶段(1979—1983)
- 二、二次工业化与二元城市化阶段(1984—2000)
- 三、第二次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01—2011)
-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强劲发展
- 二、城市化发展支撑工业化的发展
- 三、市场机制成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 第四节 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判断与分析
- 一、城市化率低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
- 二、城市化率低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
- 三、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Ⅰ与工业化率Ⅱ
- 第五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对外过度依赖严重影响互动系统的内生性
-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市化发展的后劲不足
-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阻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 四、消费需求不足阻碍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 五、城市功能滞后弱化了工业化的支撑能力
-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机制研究
-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一般逻辑
- 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机制研究
- 一、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一般逻辑
- 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的形成与演变
-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机制
- 二、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机制
- 三、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已初步形成
- 第五章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 一、功效函数
-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定量测度
- 一、变量与样本数据
-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四、工业化对城市化影响的定量分析
- 五、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对外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的借鉴
-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 一、影响因素
- 二、发展特征
- 第二节 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 一、影响因素
- 二、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亚非转型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 一、影响因素
- 二、发展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对外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 一、中国对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借鉴
- 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借鉴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历史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严重失调
- 二、体制转轨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升
-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历史启示
- 一、注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 二、注重文化发展,推进文明进步
- 三、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 四、正确处理产业与就业的关系
- 五、正确处理城乡统筹与城市级别的关系
- 六、完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 七、增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生性
- 八、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