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分析网络环境对行政“公共性”建构的影响,探求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内涵和语言信码。

内容简介

本书以符号学为理论视角,将行政“公共性”视为一个意指性符号,从分析网络环境给行政“公共性”建构带来的变化出发,从行政“公共性”建构主体因素和行政“公共性”建构的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挖掘导致政府与公众不能共建真正共享的行政“公共性”意义的影响因素。同时,探究符号意义建构背后隐藏的符号资本转移和符号权力实现的逻辑脉络,归纳出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建构的规律。提出构建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内涵及共享的语言信码的方式,探求网络环境下建设服务型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合理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理论框架
  • 一 索绪尔、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 二 福柯、布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
  • 三 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符号学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公共性
  • 第二节 公共领域
  •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
  • 第四节 行政公共性建构
  •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一节 文献分析法的运用
  • 第二节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 一 案例文本选取依据
  • 二 资料数据来源
  • 三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的运用
  • 一 调查目的
  • 二 关于两个维度的问卷设计
  • 三 数据来源
  • 四 样本特征
  • 五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四章行政公共性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西方行政学思想中公共性的演变
  • 一 行政公共性的“源”
  • 二 管理行政时期,行政公共性迷失
  • 三 新公共行政时期,行政公共性的彰显
  • 四 新公共管理时期,行政公共性面临衰竭
  • 五 后现代公共行政时期,行政公共性的回归
  •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公共性的发展
  • 一 “公”在中国的起源
  • 二 中国古代的形式公共性
  • 三 中国古代公私观中公共理念缺乏
  • 四 维新时期,公共性萌芽
  • 五 新中国成立时期,公共性迷失
  • 六 改革开放后,行政公共性发展
  • 第五章行政公共性符号产生规律
  • 第一节 行政公共性建构要素
  • 一 建构场域
  • 二 建构主体
  • 三 建构方式
  • 四 建构载体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意义的特点及建构机制
  • 一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意义出现多义性特点
  • 二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意义建构的机制
  • 第六章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动因与面临的新任务
  • 第一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内在动因:符号权力
  • 一 什么是符号权力
  • 二 符号权力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内在动因
  • 三 网络环境下符号权力的争夺
  • 四 符号权力的争夺给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带来的变化
  •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外在动因:利益表达机制
  • 一 什么是利益表达机制
  • 二 利益表达机制是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外在动因
  • 三 网络环境下利益表达机制的新特点
  • 四 新的利益表达机制给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带来的变化
  •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面临的新任务
  • 第七章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正在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场域
  •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 一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政府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
  • 二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公众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
  • 三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媒体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
  •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方式由政府单一建构向多元主体循环生产、网络化传播转变
  • 一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循环生产
  • 二 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化传播
  • 第四节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载体
  • 一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具有公共性
  • 二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形成了代表性的公共性符号
  • 第五节 话语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具体实践
  • 一 政府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封闭独白式建构
  • 二 网民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外压反馈式建构
  • 三 媒体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对话协商式建构
  • 第六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结果社会化
  • 第七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主导权由政府向公众转移
  • 第八节 公众对政府建构的符号快速解构且情绪化突出
  • 第八章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建构场域:政府符号权力弱化,公众非理性参与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
  • 第二节 建构目标:政府建构行政公共性符号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
  • 第三节 建构价值观念:建构主体间对行政公共性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 第四节 建构渠道:政府对网络媒介的利用不充分,建构渠道相对狭窄
  • 第五节 建构途径:各主体话语内容形式差异明显,易导致主体间惯性排斥
  • 一 在话语内容方面
  • 二 在话语形式方面
  • 三 在话语特点方面
  • 第六节 建构结果: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中涌现大量负符号,影响政府形象
  • 第七节 管理方式:政府对公众质疑的回应滞后,信息不透明
  • 第九章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自身因素
  •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主体因素
  • 一 政府对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影响
  • 二 公众对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影响
  • 三 媒体对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影响
  •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外部环境因素
  • 一 民主政治发展是多元主体共建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前提与基础
  • 二 贫富分化导致阶层不公平感加剧
  • 三 多元文化共存是建构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双刃剑
  • 第十章网络环境下有效建构政府与公众共享的行政公共性符号
  • 第一节 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内涵的确立
  • 第二节 共享的语言信码的建立
  • 第三节 建构主体间的有效互动
  • 一 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政府引导,公众监督
  • 二 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政府主导,媒体制约
  • 三 媒体与公众间的关系:双向选择,相互制约
  • 四 公众与公众间的关系:相互影响,扩散路径
  • 第十一章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转变理念,塑造服务行政
  • 一 转变效率优先观念,注重民主公平
  • 二 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规范执法程序
  • 三 主动公开公共信息,积极回应质疑
  • 四 加强行政人员管理,勇于承担责任
  • 第二节 健全制度,建立规范体系
  • 一 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开及回馈制度
  • 二 确立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
  • 三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
  • 四 健全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制度
  • 第三节 提升能力,保障有效互动
  • 一 提升政府处理突发网络公共话语事件的能力
  • 二 提升政府建构行政公共性符号的能力
  • 三 提升公众政治参与的能力
  • 四 搭建互动平台,提高互动效率
  • 第四节 关注文化,引导理性参与
  • 一 塑造正面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 二 合理引导公共舆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 三 积极关注网民心态变化,引导理性行为
  • 四 引导公众理性表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