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3千字
字数
2014-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俄苏卷》,探究中外文学的交流与碰撞,揭示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来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与各国家、地区的文学关系、得鉴古知今之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件重要工程。丛书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俄苏卷》将全面釐清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丰富的交流关系,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也将为比较文学推进在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绪论
- 第一章18—19世纪中俄文学交流
- 第一节
- 以中国文学传俄为交流开端
- 第二节
- 俄国多种途径翻译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学
- 第三节
- 清代抄本流传至俄国成珍本
- 第四节
- 瓦西里耶夫撰中国文学史
- 第五节
- 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的理解和关切
- 第二章20世纪上半期中俄文学交流(一)
- 第一节
- 俄苏文学翻译的高潮
- 第二节
- 普希金的中国之旅
- 第三节
- 果戈理的传播和鲁迅的开拓
- 第四节
-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瞿秋白、沈从文精神上的遇合
- 第五节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国知音
- 第六节
- 中国人称作“托翁”的列夫·托尔斯泰
- 第七节
- 契诃夫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 第三章20世纪上半期中俄文学交流(二)
- 第一节
- 世纪初苏俄汉学新貌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文学研究
- 第二节
-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李福清的专论
- 第三节
- 《诗经》的俄译与费德林的论著
- 第四节
- 古代散文俄译与《史记》新论
- 第五节
- 王希礼和曹靖华开启中国现代文学入俄序幕
- 第六节
- 高尔基为文学杂志向孙中山约稿
- 第七节
- 两国名家最早的文字之交
- 第四章20世纪下半期中俄文学交流(一)
- 第一节
- 50年代开始两国文学交往的洪流
- 第二节
- 诗词的翻译和研究与谢列布里亚科夫的论述
- 第三节
- 唐诗翻译和研究与司空图、李白、杜甫、王维四专论
- 第四节
- 《聊斋》流传——阿列克谢耶夫与曹靖华的译和校
- 第五节
- 中国古典戏剧选译和索罗金的元曲专论
- 第六节
- 明清文学在苏联与章回小说三专论
- 第五章20世纪下半期中俄文学交流(二)
- 第一节
- 译介与研究并重建起中国的“普希金学”
- 第二节
- 从果戈理《外套》中走出来的中国人物形象
- 第三节
- 巴金——中国的屠格涅夫
- 第四节
- 茅盾、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 第五节
- 效法列夫·托尔斯泰的中国名家
- 第六节
-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
- 第六章20世纪下半期中俄文学交流(三)
- 第一节
- 中国作家追随苏联革命文豪高尔基
- 第二节
- 苏联最后的名诗人
- 第三节
- 白银时代文学翻译补缺
- 第四节
- 俄苏文学译界旗帜曹靖华
- 第七章20世纪下半期中俄文学交流(四)
- 第一节
- 俄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注
- 第二节
- 苏联时代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
- 第三节
- 丁玲等人获俄奖与解放区文学受青睐
- 第四节
- 双向交流的体现者——周立波
- 第五节
- 专事研究中国古今诗歌的切尔卡斯基
- 第六节
- 波兹涅耶娃与莫斯科大学中国文学史教材
- 第七节
- 俄罗斯科学院编《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 第八节
- 两国交往的文化使者——戈宝权和齐赫文斯基
- 附录:中俄文学交流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山东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是全国优秀出版社、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省直精神文明单位,并拥有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山东教育书店两个全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