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溯150余年的重大科学发现,重现10位诺奖科学家的人生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通过探索细胞、基因和胚胎学的科学发展史,回答生命如何从最初的单细胞合子演变成复杂的生物体。

作者从古希腊人普遍相信的先成论,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成说,以及细胞学说的出现,回顾了150余年来我们对发育过程的认知。除此之外,作者也探讨了器官衰竭的原因;为什么有的生物能够再生,有的却不能;以及胚胎与肿瘤那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科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不朽贡献。他们通过研究发育过程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他们努力将细胞重编程等技术的胚胎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他们基于干细胞研究创建了再生医学这个全新的领域。这些看似水到渠成实则充满灵光乍现与艰难求索的故事,作者都将在书中娓娓道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幕 怀孕
  • 第1章 一细胞问题
  • 第2章 细胞的语言
  • 第3章 细胞的社会
  • 第4章 基因的开启和关闭
  • 第5章 基因与发育
  • 第6章 请指点我,拜托了!
  • 幕间插曲 成熟
  • 第7章 干细胞
  • 第8章 细胞炼金术
  • 第9章 祸起萧墙
  • 第10章 蝾螈的眼睛和蛙的脚趾
  • 第11章 白日科学和黑夜科学
  • 尾声 分娩
  • 致谢
  • 术语表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技术总是先行,管理总是滞后

    作者斯坦格以细胞为叙事核心,将生命的起源、演化与未来串联起来。他提出,细胞不仅是生命的起点,更是理解生命本质的关键。通过细胞的视角,作者揭示了生命如何在微观层面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跨越,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生物多样性。 书中对 “先天与后天” 的讨论尤为精彩。作者指出,基因并非决定生命的唯一因素,环境、行为甚至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都在塑造生命的轨迹。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遗传学的单一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生命观。尽管内容丰富,但书中部分章节对非相关专业的读者来说,确实没有那么容易理解。此外,作者在某些领域的论述略显简略,未能充分展开。例如,关于细胞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虽然提出了有趣的观点,但缺乏深入的分析,感觉上就是提出一种可能,但具体能落地的方式,却付之阙如。对于利用细胞微弱生物电能的变化来感知生命可能的变化,听起来更象是一种臆测。在书的最后,作者探讨了细胞研究对未来的意义。从基因编辑到细胞治疗,作者展示了细胞科学如何改变医学、农业甚至人类社会的未来。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不仅让人对科学充满期待,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引发对伦理与责任的反思与担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托尔斯泰曾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癌细胞也是一样,本质上,每个肿瘤可谓独一无二。细胞发生癌变的分子途径并不是单一的。虽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细胞癌变的必要条件,但究竟是哪些基因发生了突变,每一例癌症的情况各不相同。随着细胞不断遭受这种致癌性的打击,它们的表现变得越来越怪异,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被称为 “肿瘤的进化”。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