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探讨存在的挑战和调整方向。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主要从概念的定义着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从历史渊源及其演进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四个阶段;着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通过深入分析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提出并探讨这一文化生产方式运行的四个机制;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着重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面临的诸多挑战,主要从文化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挑战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我国文化生产方式既面临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制约,又经受着经济社会转型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同时还面对着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侵蚀渗透、激烈文化市场竞争的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进行展望和分析,明确其调整完善的根本任务、价值目标和前进方向,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借鉴吸收中外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经验教训等基本原则,提出加强文化人才建设、壮大文化企事业实力、发展文化科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开放等实践路径,以推动我国文化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导论
-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一)问题提出的依据
- (二)研究的价值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 (一)国内学者对选题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一)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
- 一、文化生产方式的含义
- 二、文化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区别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内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结构要素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及其构成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 一、整体性
- 二、生成性
- 三、人民性
- 四、民族性
- 五、时代性
-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
- 一、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历程
- 二、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原因分析
- 三、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探索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历程
-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形成的当代启示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曲折探索
- 一、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探索历程
- 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探索的经验教训
-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历程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孕育时期(1978—1992年)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孕育探索的历程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孕育探索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阶段(1992年至今 )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历程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在形成探索期的主要成就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形成探索中的基本经验
-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动力推进机制
- 一、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牵引机制
- 二、文化人才创新思维推动机制
- 三、科技与文化互渗共融促进机制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反馈作用机制
- 一、经济社会环境对文化生产的影响机制
- 二、文化体制对文化生产力的反馈机制
- 三、文化成果对生产主体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管理调节机制
- 一、党对文化的思想政治领导机制
- 二、政府对文化生产的监督管理机制
- 三、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节机制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保障机制
- 一、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 二、物质投入保障机制
-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功能作用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发展
- 一、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不竭的生产动力
- 二、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三、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举措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评价
- 一、为我国文化评价提供科技指标
- 二、为我国文化评价提供文化生产力指标
- 三、为我国文化评价提供价值坐标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传承
- 一、为我国文化传承提供精神内容因素
- 二、为我国文化传承提供物质技术因素
- 三、为我国文化传承提供基本方式途径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交流
- 一、为国外文化“引进来”提供镜鉴标准
- 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关键支撑
-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文化生产方式系统内部矛盾带来的挑战
- 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文化生产之间矛盾带来的挑战
- 二、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带来的挑战
- 三、文化生产力发展与文化人才不足之间矛盾带来的挑战
- 第二节 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带来的挑战
-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的挑战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带来的挑战
- 第三节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
- 一、信息技术革命给文化生产组织方式带来的挑战
- 二、信息技术革命给文化管理方式带来的挑战
-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竞争带来的挑战
- 一、西方国家思想文化渗透带来的挑战
- 二、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调整完善的目标方向
- 一、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 二、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 三、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前进方向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调整完善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三、坚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经验
- 四、坚持借鉴国外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时代成果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调整完善的关键环节
-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产的积极性
- 二、壮大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 三、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法律制度
- 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 结语
- 后记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