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22-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由著名历史学家章百家领衔主编的百年党史简明读物。
内容简介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前行。
本书以具有转折意义的党史大事件切入,以大历史视野和生动、精练的叙事手法,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结合起来,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的初心使命、执政智慧和治理逻辑,厘清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也不回避道路探索的艰辛和曲折。
本书既有对百年来不懈奋斗、思想探索、自身建设历程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建党治党、增强执政能力的理性思考,堪称一部新颖独到、可读耐读的信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篇 星火燎原
- 红船启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一、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党政治的出现
- 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三、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
- 四、中共一大的召开与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 唤起工农风起云涌的大罢工与农民运动
-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与第一次高潮
- 二、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
- 怒潮涌起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运动
-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 二、五卅运动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兴起
- 四、国共关系的破裂与大革命的失败
- 另辟天地走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一、三大武装起义
- 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 三、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古田会议
- 四、土地革命和第一部土地法
- 战略转移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 一、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
- 二、红色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失败
- 三、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 四、反对张国焘错误的斗争和红军长征胜利
- 统一战线国内时局转换与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
- 一、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 二、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
- 三、西安事变与国内时局的转换
- 四、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 制胜之道持久战与敌后游击战争
- 一、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
- 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 三、敌后游击战争与敌后战场的发展
- 向着光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
- 二、加强根据地建设,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 三、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四、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 十字街头从重庆谈判到全面内战
- 一、重庆谈判的幕后台前
- 二、达成停战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三、东北内战升级,最终演化为全面内战
- 扭转乾坤从自卫战争到战略决战
- 一、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 二、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
- 三、决胜三大战役
- 四、将革命进行到底
- 第二篇 改天换地
- 八方会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 二、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三、国名、国旗、国歌与国徽的确定
- 四、新中国的成立与开国大典
- 凯歌行进改造旧社会,巩固新政权
- 一、基本实现国家统一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 二、实行土地改革和各项社会改革
- 三、稳定与恢复国民经济
- 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国之四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逐步实施
- 四、“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 良好开端对 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一、苏共二十大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 二、党的八大对国情的正确判断
- 三、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四、在继续探索的实践中出现正确与错误两种倾向
- 实事求是全党调查研究与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 一、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 二、从纠“左”到反右倾的曲折
- 三、认真调查研究,再次纠“左”
- 四、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 为了“四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几曲凯歌
- 一、研制“两弹一星”,掌握国之重器
- 二、会战大庆,甩掉贫油国帽子
- 三、大寨和红旗渠,当代愚公改造山河
- 四、时代的感召,重压下的民族精神
- 风云变幻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历程
- 一、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制定政策方针
- 二、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反对美苏两霸,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 四、“小球推动大球”,开创中国外交新格局
- 人心所向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内乱
-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的形成
-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
- 三、同“四人帮”的斗争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第三篇 改革开放
- 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一、“在徘徊中前进”
- 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三、开眼看世界,酝酿改革开放
- 四、中央工作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 拨乱反正实事求是郑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一、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三、通过《决议》,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
- 继往开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一、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拨乱反正
- 二、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
- 三、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
-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五、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纲领
- 革除弊端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与初步实践
- 一、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
- 二、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 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 四、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 联产承包中国农村的大变革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
-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 接轨世界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
- 一、建立经济特区的酝酿和决策
- 二、经济特区在争论中起步
- 三、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 四、加入世贸组织
- 经济转轨从计划到市场的探索与实践
- 一、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改革思路
- 二、市场经济在改革实践中破土而出
- 三、理论上的突破——双轨制和体制外先行
-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一国两制”两岸关系新篇章与港澳回归祖国
- 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
- 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 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
- 外交新局从“一条线”到“全方位”
- 一、争取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
- 二、与改革开放相配合的外交政策的形成
- 三、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
- 旗帜高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 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与主题的形成
- 二、邓小平理论的拓展
-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 四、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 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与完善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贯彻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各方面工作
- 精神文明弘扬共同理想,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
- 二、制定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
- 三、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承前启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一、“三步走”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 二、一系列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提出
- 三、实现“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
-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 第四篇 进入新时代
- 新时代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
- 二、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出新发展理念
- 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
-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标本兼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一、重拳反腐败
- 二、以党风建设为切口全面从严治党
- 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 四、坚持依规治党
-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二、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 三、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四、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 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一、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 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环境保护
- 四、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 实施强军战略开创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新局面
-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重塑军魂
- 二、全面从严治军,锻造“四铁”部队
- 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能打仗、打胜仗
- 四、全面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
- 坚持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
-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二、倡议共建“一带一路”
- 三、全方位外交展示新面貌
- 四、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提出
-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三、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四、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嘉睿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国内权威专家、学者联合国家级权威出版社打造的优质内容